【摘要】经济发展新态势下,港口物流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愈发凸显,一方面它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区域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资源整合,提高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本文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进行港口物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并且根据港口物流发展现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相关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港口物流;地区经济增长;长江三角洲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使得物流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水上运输在现代物流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据统计百分之九十的世界贸易皆是由水上运输实现的,因此,港口物流的發展前景愈发广阔。近几年,港口物流成为各学术研究与媒体报道的“热词”,各国对港口物流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加强了对港口建设的投资力度。现代化的港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升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货物运输的交接点,更成为联系上下游相关产业的不容忽视的节点,港口的功能定义也不再只是单一的中转、仓储、装卸,更承担着吸引产业集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责任(详见表1)。港口物流的辐射效应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注入了新的动力,极大的促进者区域间经济要素的合理流动。
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然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科学的了解并衡量港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程度,对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港口规划与改进具有重要意义。而长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濒江面海、通江连海是其港口物流系统发挥作用的先天条件,再配以其相对雄厚的经济、技术资源,港口物流促进区域经济一体从而发挥区域优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探析港口物流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不仅可以丰富现有的港区互动关系理论,更能够为港口物流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国内对港口物流是否能推动区域经济的课题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是否存在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如何互动等。张树艳(2007)以沿海5座城市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以及地区GDP为变量分析了港口物流建设初期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朱文涛(2010)构建回归模型着重研究了苏州地区的港口物流与苏州区域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互动关系。沈秦伟,韩增(2013)林两位学者采用回归模型对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前者可有效拉动后者。彭滟钧(2013)指出,内陆的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相互促进作用。张晓宇(2014)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政府合理调控对增强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促进作用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港城关系的发展与互动。
对港口物流的研究更早的出现在国外,相关学者在分析港口的过程冲往往会将其物流也归入其中。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最先以纽约港、旧金山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相关关系的探讨。Hoyle 和 Pinter两位学者认为,港口是承载区域文化的中心地带,它是工业企业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对城市居民的就业以及港口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有益。Pollock教授从理论与实践的双角度出发,论证了港口及其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Daunts Kaspersky则侧重于“港口物流”中的“物流”,着重讨论了港口物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Morgan教授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国家与地区在港口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
但是,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上,Fujita教授认为二者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地方产业发展会在一等程度上受阻,故而二者并不总是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国外许多研究者还对港口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Mahatma N.Adhitama从假设-论证-假设三段出发,借助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衡量。也有大批学者建立了数学经济模型来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Claudio Ferrari、J.I.Castillo等。
规模经济是多产生与运用于同行业的经济状态,能够达到一种规模效益,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收集、价格的统一制定、成本的大幅降低等优势,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力来源。“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同样显著,生产者拥有较大的规模是,得到的利益则更为巨大,对于政府而言,接受此类企业的建议与满足其诉求的渠道更多,政策制定十分容易受到具有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和外部规模效应的企业的影响。港口具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以及相关优惠政策,这使得它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人才、资金、物资等的流向地,进而获得规模的进一步增大,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在这个规模内,市场以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备,经营成本也会大大减少。
增长及理论的提出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pux),它最开始是针对地域较为广阔,资源也相对丰富的落后地区提出的,但后来经过不断地完善,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很明显,港口是地区物流极为重要的环节,是经济要素流通的平台,它服务于地区且能够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港口即可看做这一地区的极点。增长极是一个集合体,经过长期的资金、技术、资源等各项优势共同作用,该地区的发展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会逐渐成为优势。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为该地区配置一两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增长极并重点开发,带动地区发展,并在地区发展的同时自身优势更为明显。
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分别分析了其港口物流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发展概况,紧接着探究了长江三角洲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继而针对港口物流发展现存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能够为相关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主要对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法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的方法等,以此使得文章在表述过程中有理有据,清晰明白。
1港口物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1.1长江三角洲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1)港口物流规模迅猛增长
长江三角洲二省一市自身地理条件极具优势,且其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港口物流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以中心地区上海为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在不断的完善中,发展态势良好,“大通关”政策的实施更是锦上添花,2012年上海港的TTL就高达7.36亿吨。而江苏省的集疏运体系也十分完备,既得益于其优良的海岸线资源,也有赖于其高等级的沿海公路贯穿南北,十分便利,其港口的海伦通航能力已高达20万吨,正欲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看齐。其特色产业港大丰港对外辐射半径不断增加,中转性物流需求旺盛。且沿江港口群連成一片,包括南京港、苏州港、常州港以及江阴港等大型港口,其货物吞吐量连年增长。
(2)港口物流相关政策、规划不断完善
长江三角洲的港口物流得到了政府的告诉重视,例如浙江省政府就相继推出了《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浙江省沿海港口集疏运网络规划》、《浙江省海洋港口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港口经营管理规定》等,这些规划使得浙江省港口更加趋于现代化、布局也渐趋优化。2012年浙江宁波—舟山港全年的货物吞吐量已居世界第一,为7.44亿。
(3)港口物流业务功能更加多样
新时期,为适应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的需要,各大港口的功能也在与时俱进,不仅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物流业务,包括煤炭、杂货等的订舱、报关、运输,更新添了营运船舶修理、集装箱运输、港口商务管理等新兴业务。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港口物流技术的深入结合,港口物流业务不断突破发展瓶颈,大大的降低成本,自动化加强,使得创出、物流、商贸、修理等多项业务的能够共同发展,由此,现代的港口物流业务互有交叉又各有偏重。
1.2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长江三角洲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领先的地区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其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经济发展渐趋稳定,产业转型所带来的福利愈加明显。这也是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新态势下仍能保持优势的原因。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总量始终在扩大,总体增速虽有起落,但其中服务业的增速却有所提升。2015年产业结构也首次出现了“三、二、一” 的结构特征。
1.3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物流增值服务、产业集群、就业推动和资源优化等。为了从定量角度出发以论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笔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数据以及沿江各地区的统计公报(如表2所示),通过最小二乘法以判断长江三角洲重要省份江苏省港口货物吞吐量(TTL)与区域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关系。
经过数据处理可得图1,显示随时间的变化江苏省港口货物吞吐量(TTL)与区域生产总值(GDP)的变化有可能呈线性相关关系。
故在0.05水平下显著公式成立。根据回归方程分析法,我们可知,港口物流的不断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线性关系明显,显著性水平为1.79232。
2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具体推动作用
2.1形成区域产业集聚,规模效应显著
上文提到过,规模经济对于降低经营成本以及提高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港口物流其实是一个“号召力”极强的主导产业,往往围绕港口会聚集很多相关产业,如仓储、包装、信息管理、装卸等,港口物流凭借其资源整合的能力将各类资源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集聚,进而又可以引得金融、商贸、保险等更多处于这一产业链条上企业转移到港口以及周边地区,良性循环,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强联合”,共享信息与资源,形成竞合之势,从而强有力的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此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市场,以及逐渐提高的产业运行效率将进一步的推动这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纷纷实现自身企业的转型升级。多条以港口物流为中心的,不断升级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将不断地促使区域经济走向繁荣。
2.2优化资源整合,提高区域资源使用效率
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等多项生产要素往往会倾向于聚集在交通便捷、市场广阔、经济发达的地方,港口就是典型的聚集地之一。港口物流通过水运、陆路运输等交通体系的链接,再加上区域经济的媒介,具有十分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从港口物流本身的主营业务出发,如中转、运输,然后结合其新的业务功能,如金融、信息处理,港口物流的服务效率与运营能力是之拥有着更多的客户与更广阔的市场;另外一方面,新时期的价值链思想让港口物流也不断的额寻求与其他物流产业的合作,共享人才、信息、资金以及技术等,使得行业内资源的流动更加频繁。
3长江三角洲港口物流发展的问题
3.1企业港口机械设备质量管理水平低
(1)缺乏有效设备管理机制
目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设备管理中,缺乏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大部分处于一线岗位,无法参与港口设备的管理过程,导致港口设备管理人员仅凭主观臆测进行管理,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对于港口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定期检修工作的处理不够,过度重视港口机械的装卸任务量,对于机械的选型搭配等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从而使得港口机械设备的工作性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
(2)设备管理技术人才不足
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与企业的规模、性质有关,表4为全国平均水平下大、中、小型企业的机构配置情况。
由此可见,设备管理技术员对于各企业来说都十分重要,但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设备管理中,缺乏一套科学的港口机械设备人才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专业高端技术人才,吸引不到高端技术人才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港口机械设备管理中的人才管理重视度不够,大部分的港口物流企业注重的是经营规模,所以难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
3.2地区港口物流运输货种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各个港口运输有一“通病”,即货种比较单一。大部分港口往往是以能源型货物的装卸、运输为主,如煤炭、石油等,产品结构的趋同化比较严重,其业务在供应链中也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下端,附加值较低,相反的污染性还较高。由货种单一所引发的业务交叉造成了无序的市场竞争,这也使得当地其他的特色产业,很难借助港口物流进一步获得发展,其整体效应难以很好地发挥。因此,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港口物流的依存度始终较低,恶性循环,港口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个港口间的分工不合理现象难以解决。
3.3我国港口综合运输体系稍显不足
新时期,综合运输体系的是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造性尚有不足,主要在于港口与腹地的联系十分密切,而港口资源分布不均,港口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一般处于经济欠发达或较为落后地区,该地区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方面不能满足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很难与港口做以密切连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港口的运输能力,减弱了港口的辐射能力以及服务能力。
4促进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1企业方面的建议
对于港口物流企业来讲,提高港口机械设备质量管理水平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规范设备维修保养与运行管理制度
我国港口机械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运营成本,影响着港口运输的质量以及效率,加大研究力度,深入技术核心,消化理解吸收港口机械设备管理的专业知识,用国产港口机械设备替代进口产品,可以节约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
港口机械设备的管理包含从购买开始直到维修结束的全过程,在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管理者必须熟悉港口机械设备的使用,才能了解管理港口机械设备的核心所在。目前港口机械设备管理未进入发展成熟阶段,必须通过一些措施优化管理结构:
首先,充分了解港口机械设备的管理体系,在规划时,及时了解各港口机械的使用寿命、结构构成等,统计在使用的港口机械设备以及维修过或尚未维修的港口机械设备,避免过度使用,进一步对各港口机械设备跟踪了解,避免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其次,认真登记港口机械设备的使用及维修情况,对各项项目都应该认真登记记载,同时下款应该签名,用文字做相应的记录,方便以后寻找利用及数据核对。
另外,建立健全数据库,避免由于缺乏信息的沟通,造成信息混乱,间接造成经济损失情况的出现。建立健全数据库,可以增强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对港口机械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2)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港口机械设备管理企业内部建立一个高素质的专家库,是实现科学管理的保障。该队伍人员应有丰富经验,熟悉本企业管理状况,长期从事港口机械设备管理第一线工作,并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港口机械设备的各项功能及使用,该专家库人员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或者直接对港口机械设备进行管理。
4.2地方政府层面的建议
(1)结合地区特色,凸显港口物流效用
港口物流作为服务业的重要构成,其对于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的强,每个地区都具有自己的优势产业与特色业务,充分利用港口物流,使其与本地区其他相关产业密切结合, 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增加附加值,带动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浙江省为例,宁波的服装、永康的五金、义乌小商品等都是该地区的特色产业,对于这些优势产业,浙江省可借助港口物流为其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流通平台,也可通过发展杂货或者集装箱等运输方式帮助这些服装、五金企业,拓展内外贸易空间,为其出口贸易提供更好的渠道,充分发挥港口物流的效用,从而进一步优化本省的贸易结构。
(2)推动地区物流一体化
物流一体化,显而易见,就是要发挥规模效应,从基础设施到物流信息尽量的推动其标准化、一体化,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质量。我们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可以包括基础设施规划一体化、相关政策法规一体化、通关一体化、服务一体化等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是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典型例子,以港口为中心,其相关的机场、货运站等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结成一体,具有网络化与体系化,这使得该区域内基础设施共用度高,物流整体效能好。
4.3国家层面的建议
(1)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政策
物流运输受国家的运输政策影响极大,晚会是哪综合运输政策是有必要的。运输政策的完善主要在于铁路运输、公路运输以及水运等物流方式的协调。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在进行长距离运输时,可规定或者从税收上来鼓励采用铁路与水运,两头衔接以及集疏则可采用公路为主,同时限制载重汽车的数量和载重量。这有利于合理发挥各类交通运输的优势,降低公路运量,增加铁路与水路运量,从而降低公路运输的压力,也可以推动解决交通遇堵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2)坚持为港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港口物流的发展不仅仅是物流企业的事情,更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政府对于港口物流软硬件环境的共同支撑使其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软环境,可想而知,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给与的扶持与优惠,以及有利于港口物流发展的服务环境与通关环境,同时也需要国家在港口物流新技术研发过程中给予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硬环境也就是指资金与资源上的支持,资金主要可用来建设可与国际接轨的基础设施体系,引导建设新时期下以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为核心思想的“绿色港口”。与此同时,对资源進行合理的调动与使用,推动整合港口克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例如苏港就是由政府引导,将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三港合为一体形成的更具竞争优势的综合性港口,最终成为了江苏省极为重要的集装箱干线港。
参考文献
[1]张晓宇.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4.
[2]彭滟钧.基于协整理论的内陆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 J.l.Castillo. Dynamising Economic Impact Studies: The Case of the Port of Seville Document detrabajo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2004,87(2):79-84.
[4] Claudio Ferrari, Marco Percoco, Andrea Tedeschi.Ports and loc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Ital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 economics. 2010, 1(2):9-30.
[5]沈秦伟,韩增林.港口物流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大连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1):11
[6]谢卫奇.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动态影响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0(1):135-136
[7]潘栋辉,唐根年.港口物流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宁波为例[J].現代经济信息, 2014(3):331-332
[8]叶菁婧.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6 (4):35
[9]沈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策略研究--以泰州市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6):78-80
[10] 张树艳.港口物流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分析-以沿海副省级城市为例[D].硕士论文.2012
[11] 张冀,姚秀芳.港口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商场现代.2012(5):14-16.
[12]邵洁,陈云菲,丁文龙,宋爽.第四代港口视阈下青岛港战略分析与发展规划[J/OL].中国商论,2019(08):17-21[2019-07-18].https://doi.org/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08.017.
[13]孙晓青.以港口经济发展助推战略支点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9(09):6.
[14]赵加环.江海联运背景下的宁波舟山港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J].交通与港航,2019,6(02):75-80+85.
[15]鲁渤,邢戬,王乾,汪寿阳.港口竞争力与腹地经济协同机制面板数据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9,39(04):1079-1090.
[16]周红梅.2018年长三角地区港口经济运行情况及形势分析[J].中国港口,2019(04):1-4.
[17]王颖.江浙沪港口经济集群效应升级迫在眉睫[J].中国港口,2019(04):27-29.
[18]王洁,陈晓华.连云港港口交通量预测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9(06):78-81.
[19]李天碧.构建开放型世界港口经济 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J].中国水运,2019(06):6.
[20]孙子宇.以港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J].中国水运,2019(06):8.
[21]虞跃.基于SWOT分析的可门港混矿业务策略探析[J].物流科技,2019,42(06):110-112.
[22]张文亮.打造现代化国际一流港口 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J].求知,2019(06):8-10.
[23]赵德招.长江南京以下沿江港口对12.5m深水航道的效益响应[J].水运工程,2019(06):8-14.
[24]朱加永.浅谈港口企业生产设备运行管理——以中国某煤炭码头企业为例[J].科技与创新,2019(10):111-112+115.
[25]王强.港口生产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船舶物资与市场,2019(05):66+80.
[26]王二冬.河北省港口集疏运体系发展分析[J].交通与运输,2019,35(03):71-73.
[27]吴小敏.港口经济环境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0):101+204.
[28]赖文光.2018年全国港口行业上市公司(A股)主要经济指标排序[J].中国港口,2019(0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