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试验研究

2019-09-10 16:53张令宣
种子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美国白蛾防治试验

张令宣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4-0156-02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应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连续2年放蜂4代,使得放蜂区的美国白蛾得到有效控制,有虫株率降至1.43%和3.60%,而对照区有虫株率呈上升趋势;试验区天敌寄生率达到68.55%和76.25%,远高于对照区的3.89%和8.20%;校正虫口减退率达96%以上。由此认为,释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周氏啮小蜂;美国白蛾;防治;试验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又名秋幕毛虫、美国灯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原产北美,是世界性检疫害虫。我国于1979年在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美国白蛾,目前已扩散蔓延至山东、河南、河北和陕西等多个省份[1]。该虫为害多种果树和观赏树木,尤以阔叶树为重,大规模发生时可将树叶吃光,造成树势衰弱甚至死亡,是长垣地区主要防控的食叶害虫之一。该县以往对美国白蛾主要进行化学农药防治,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破坏,同时杀伤了大量美国白蛾的天敌,也增加了美国白蛾自身抗药性,因此虫害发生范围仍在蔓延。目前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安全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发生的方法。

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属膜翅目小蜂总科姬小蜂科,是一种优势寄生蜂,具有寄生率高、繁殖力强、雌雄性比大等优点,对美国白蛾等鳞翅目有害昆虫敏感,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蛹内产卵,并以寄生蛹中的血淋巴、器官及营养物质为食,完成自身发育,从而将美国白蛾杀死,达到防治美国白蛾的目的[2]。

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为长垣县容园纯法桐林片区和长垣县三善园法桐、国槐、樱花、乌桕等混交林区。

放蜂防治前,主要采用化学防治和人工摘除网幕相结合的方式。选为试验区后,禁止喷洒各类化学农药。试验区分为放蜂区和对照区。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周氏啮小蜂来自漯河市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地繁育研究中心。

2.2   放蜂方法

由于美国白蛾世代极不整齐,化蛹持续时间较长,每代需放蜂2次,第1次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第2次在化蛹盛期,兩次间隔7~10 d。放蜂时选择风力小于3级的晴朗天气,按3∶1的蜂虫比例放蜂,将出蜂的寄生茧直接挂在树枝上,或用图钉钉在树干上,让周氏啮小蜂自然羽化飞出。

2.3   效果调查

防治效果以放蜂前后有虫株率、平均虫口密度、美国白蛾蛹的天敌寄生率以及虫口减退率等指标评价。可在美国白蛾3龄幼虫期进行调查,因此时幼虫仍聚集在产卵的同一网幕内取食而没有分网扩散,且3龄取食量已增大,其网幕扩大比较明显,容易识别和观察[3]。随机统计30个网幕的虫口密度,计算每个网幕的平均虫口数量,在试验地调查平均株网幕即可,然后换算成株平均虫口密度。放蜂前,在有美国白蛾幼虫网幕的树干胸高处绑好草把,并在林地内放些瓦片,便于回收美国白蛾蛹。待化蛹后,在放蜂区、对照区分别采集美国白蛾蛹带回室内培养,待天敌羽化后调查寄生率[4]。

3   结果分析

容园试验区和三善园试验区放蜂前后有虫株率、平均虫口密度及天敌寄生率的调查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以看出,纯法桐林放蜂区经过2年4代的放蜂防治后,有虫株率由43.12%降为3.60%,平均虫口密度由283头/株降为13头/株,天敌寄生率由3.82%提高到68.55%;对照区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密度表现为逐步上升趋势,天敌寄生率较为稳定,但远低于放蜂区。因此在纯法桐林进行放蜂防治,可使美国白蛾虫害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由表2可知,混交林区美国白蛾发生程度较轻,放蜂区在经过2年4代的放蜂防治后,有虫株率由25.14%降为1.43%,平均虫口密度由151头/株降为7头/株,天敌寄生率也由7.06%大幅度提升至76.25%;对照区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密度呈上升趋势,天敌寄生率比较平稳,但与放蜂区天敌寄生率相比差距显著。由此可见,在混交林区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效果良好。

根据公式虫口减退率=((放蜂前虫口密度-放蜂后虫口密度)/放蜂前虫口密度)×100%,以及校正虫口减退率=((放蜂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得出放蜂后虫口减退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在容园纯法桐林区和三善园混交林区内,经过2年4代放蜂防治后,虫口密度大幅度减退,校正虫口减退率高达96%以上。可见采用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的方法,在纯林区和混交林区都可得到显著的效果。

4   讨论

美国白蛾作为一种寄主范围广、繁殖能力强、危害严重的国际性检疫害虫,需要重点防治和预防。采用释放周氏啮小蜂的方法来防治美国白蛾,可有效降低有虫株率和平均虫口密度,提高天敌寄生率,有效控制虫害的发生。与传统化学防治方式相比,可以减轻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

经过连续4代的放蜂防治后,美国白蛾的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继续调查停止放蜂后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种群数量的持续控制作用,以便获得更为科学全面的数据,为生物防治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1 ] 杨忠岐,张永安.重大外来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昆虫知识,2007,44(04):465-472.

[ 2 ] 彭进友,乔秀荣,韩义生,等.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4(01):1-5.

[ 3 ] 杨乃丰,张爱诚.美国白蛾幼虫发生规律观察[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59-160.

[ 4 ] 屈年华,郑洪军,房连杰.白蛾周氏啮小蜂繁殖技术及其在防治美国白蛾中的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7(06):40-42.

(收稿日期:2019-03-18)

猜你喜欢
美国白蛾防治试验
CS95
i6
驭胜S330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