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成为“鼓舞人心”的灵动课堂

2019-09-10 07:22郑间通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37期
关键词:发展思维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郑间通

【摘要】时代的进步,引发教育的变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促使我国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进入小学数学课堂,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本文中,我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入手,在“动态模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搭建平台,捕捉合作学习的契机”“ 借助操作,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这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合作学习

《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系一个纽带,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个纽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小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信息,主动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动态模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而多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使原本陌生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于是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分米、毫米”时,我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今天,动物王国可热闹了,狮子大王派出了啄木鸟和黑熊医生为小动物们进行免费的体检。许多动物都只找了啄木鸟医生体检开了体检单:老虎高170厘米,长颈鹿高6米,小狗高50厘米,大象高3米。而聪明的小猴怕啄木鸟医生老眼昏花,量错自己的身高,于是它又找了黑熊医生为它体检,结果:啄木鸟医生开体检单的是10(分米),而黑熊医生开的体检单是1(米)。这下,猴子糊涂了:咦,我的身高怎么不一样啊?同学们,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既复习了旧知米、厘米又制造了旧知与新知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且顺理成章的引出了新内容分米。在这节课中,直观形象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使学生由“奇”生“趣”。正是这种“趣”使他们在丰富的画面中挖掘着找规律的素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节课新知的重点:1米=10分米,也正是这种“趣”诱发出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整节课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搭建平台,捕捉合作学习的契机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一个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动物王国的画面: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出现了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但随即消失。然后问:“谁来介绍一下你认识了哪些动物朋友?这些动物各有几只?”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说:“老师,一个人记不了那么多。”“那怎么办呢?能想办法解决吗?”有学生马上提议说:“4个人合作,每人记录一种小动物,这样就可以又快又准确的统计出各种动物的情况了。”“好,那么我们就用这个办法来进行统计吧。”于是,我又重新播放这段录像。“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小兔有8只,小猴有7只,小鸟有4只,小乌龟有10只。”学生回答后,我问:“为什么一开始没有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进行记录的吗?”“因为这次我们是4个人分工合作,一人记录小兔的只数,一人记录小猴的只数,一人记录小鸟的只数,一人记录小乌龟的只数 ,所以能这么快就统计出来。”在这里,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改变了以往统计时将统计的材料放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的形式,改成了“随即消失”“无法记住”“迫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记录下来的强烈欲望,而后随着加快动物出现和消失的速度,又“迫使”学生不得不寻找更为简单的记录方法,最后顺理成章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三、借助操作,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人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激活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时,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很难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电脑显示三个角:

请学生比较这三个角的大小。通过观察,学生们很快得出结论:第三个角最大,第一个角最小。我在学生们都肯定这个答案之后,通过电脑动画,移动这三个角,当学生发现三個角重合在一起的时候,都很惊讶。这时,我再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一个角的两条边,慢慢地延长,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此时,学生都睁大眼睛,屏住呼吸,认真地观察,操作完毕,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边变长了,角的大小没变。”而在教学生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不再在黑板上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利用课前设计的动画课件,让学生自己滑动鼠标来演示: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再闪烁两下,出示“边”,通过反复的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画角的方法,并在练习本上熟练地把角画了出来。课后许多同学都对我说:“老师,我记住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关系,角的两边伸长伸长再伸长,角的大小也没变,电脑上就是这样动的,真有意思。”通过这样动态的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以“动”的形式模拟思维过程,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产生“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整节课,通过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不但使学生人人有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的机会,更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之中,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促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架起了桥梁。

总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它不但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还可以使我们的课堂能听到孩子的声音,能看到孩子洞开的心灵之窗,成为“鼓舞人心”的灵动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实验稿)人教网2001,11.

[2]林锦城.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j]教育信息化, 2005,03.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合作学习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