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2019-09-10 15:54王清华
大东方 2019年6期
关键词:电荷原子自学

王清华

1.见好缓收——培养自立心的做法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授课手段。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稍事思考之后,便指定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如果答对了,教师认可,这个问题就过去了;如果答错了,再找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有一个答对了,教师认可,这個问题也就过去了。这种一见到预期答案就停下来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宜采用“见好缓收”的做法。当回答问题的同学回答完毕之际,全班同学的思维都还没有刹车,都在心里边掂量着这个“答案”的完善程度,这时采取“见好缓收”,就能够引发出许多独立见解,从而强化了“自立意识”;例如:下列物质燃烧产物不会污染空气的是()A煤B柴油C氢气D硫  我在引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不是在学生说出正确的回答后就放手,而是让学生思考一下各个选项选与不选的原因,并让几个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发发言,在充分给与时间发言的思考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连续多次的“见好缓收”,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养成了一种不靠也不等老师下评定语,而是靠自己的思维来衡量“答案”的完善度。

2.猜测批判--培养自信心的做法

教材和教师共同建筑起来的话语系统,充满着一种权威格调和说教韵味---这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流弊之一。在这样的话语系统笼罩之下,特别是“非尖子生”很难甚至不可能养成自信心。而自信心却又是“人才”不可多得或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自信”这一重要素质,应改变这系统中的“权威格调”和“说教韵味”,采取猜测法”和“批判法”,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讲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时,先让同学们猜测,二氧化碳的用途有哪些?同学们猜的结果是(1)、灭火;(2)、造汽水;(3)、人工降雨;然后自学课文核对,同学们发现不知道的一个用途,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用于冷藏。这样,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记忆特别深刻。再如,要求学生爬黑板做题时,可启发学生评一评、批一批,即便是批错了,他们也会在“批判”的行动中增长能力,增强自信,此所谓“钓胜于鱼”。

3.深抠细推--培养发微能力的做法

书本上,生活中,常有一些看似鸡毛蒜皮无足轻重熟视不睹的现象,可它们却往往蕴含着极其深刻的化学道理。久封的地窖里放进蜡烛为什么会熄灭?打开汽水瓶为什么会冒出气泡等等都足以说明平中可以见奇,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发微能力”。抓住此类平中有奇的现象,引导学生深抠细推,从而培养他们的“发微能力”,应该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侧面。

发微洞幽,平中见奇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素质,我们教师应当注意从书本上和生活中发现并运用这类有价值的现象,以促进学生“发微能力”的发展。

4.定向爆破--培养顿悟能力的做法

所谓的“定向爆破”就是为了攻克某个“顽石”而预先装好专为它定向的“炸药”,“炸药”已在学生的心中蓄积了巨大的爆破力,“顽石”一出现,便立刻粉碎,一般极少有“哑炮”。例如,为了使同学们能迅捷地领悟到“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如求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可在开讲之初,先让学生知道食盐是海水中的重要物质之一,再让学生思考,如何求食盐在海水中的质量分数?在讲求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时,可问:“这两道题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经过一番周折,同学们认识到了:求质量分数,就是求部分在整体中的百分比的问题。先生之意,恍然入心。

经过“定向爆破法”训练的学生,无论在领悟的质量还是在领悟的速度上,都明显优于未经此法训练的学生。

5.不教之教--培养自学能力的做法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但是怎样的教法才是“为了不教”呢?叶老并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

就化学而言,“不教”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分析问题”为前提。在校内始终只有“教”而没有“不教”,怎么能期望学生出校之后“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呢?可采取如下做法:

第一步,自立自学。化学刚开始学,即令学生自己认真读书,仔细琢磨,将自学到的“东西”记在《学案笔记》“自学所得”栏目里,分条罗列。此外别无要求。例如在学习元素这个课题时,可让学生将自己认识到的有关元素方面的指示摘记在笔记本上。譬如有的学生摘记元素的名称,有的记录元素的核电荷数,还有的记录元素的符号等等。

第二步,同学交流。指定或主动站起来在班上发表自己的“自学所得”,阐述不清不透或费解的地方,教师帮助阐释发挥。全体同学都把发言同学讲到的而自己未知的“东西”记在《学案笔记》“同学补充”栏目里,分条罗列。譬如学生针对元素的概念中的“核电荷数相同”、“一类原子”等问题学生提出疑议。学生记录条理清晰。

第三步,老师讲解。教师将自学时该理解掌握的内容而尚未发现的“东西”讲出来,让同学记在《学案笔记》“教师补充”栏目里,分条罗列。譬如针对元素的概念中的“核电荷数相同”、“一类原子”等疑议。教师加以举例说明:Na+(离子)与Na(原子)之间变的是电子个数而核电荷数不变(即原子序数相同),所以Na+  与Na(原子)是一类(按核电荷数分类)。听罢学生巧记:“核电荷数相同” 如 Na+  与Na(原子)  、Cl 与 Cl—等等之间变的是电子个数而核电荷数不变(即原子序数相同)。“一类原子”:要看是不是核电荷数相同原子与离子间的转化。初用此法,学生可能如进五里云雾,茫无头绪,一段时间之后,渐渐上路,几章之后,全都上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学所得”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深,越来越逻辑化,而“同学补充”、“教师补充”的内容越来越少。到了两个“补充”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就实现了叶老所说的“不教”的目标。“不教之教”这个方法的特点犹如儿童的学步,开始小心保护,然后适当保护,最终放弃保护。学生在这种教法里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思考的方式方法”,并且能在“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出现漏洞的遗憾”中激发出更上一层楼的欲望。

6.滋润感化--培养高尚情操的做法

教育心理学和美学都告诉我们:感性材料的影响力,无论在广度和力度上都远胜于理性材料,知识不丰厚、情感支配力强的人尤其如此。

为了使学生的情操逐渐趋向高尚化,应特别注意使用一些感性材料来滋润感化他们的心灵,以便促进他们智商、情商、德商的积极互动。其来源有四:(1)、教材中的现有材料;(2)、从报、刊、书中选择一些积极向上感染力强的材料;(3)、生活中的正反例子;(4)网络中的新鲜材料。教材中的例子,授课时发挥之;生活中的实例,讲课时巧用之;选来的材料则每周利用一节自习时间发给学生讨论思考。如“讲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时,可把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材料提供给学生,如“波能:即海洋波浪能。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污染再生能源。据科学家推测,地球上海洋波浪蕴藏的电能高达90万亿千瓦。近年来,在各国开发的新能源的计划中,波能的利用已占有一席之地。尽管波能发电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目前的进展表明了这种新能源潜在的商业价值。日本的一座海洋波能发电厂已运转8年,电厂的发电成本虽高于其他发电方式,但对于边远岛屿来说,可节省电力传输等投资费用。目前,美、英、印度等国家已建成几十座波能发电站,从目前看,均运行良好。”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情趣。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将一些积极向上的“感性材料”细水常流源源不断地输入学生的心田,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操志趣起到滋润感化的哺育作用。这,不正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吗?

“素质教育”是个新提法,其实也是个老课题。对于素质教育的研究,从理论架构到实践应用是一条路子,从实践经验到理论总结也是一条路子,两条路子都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贾戈街办中心中学)

猜你喜欢
电荷原子自学
积分法求解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对其内外试探电荷电场力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库仑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库仑定律的应用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