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心

2019-09-10 07:22:44邹华
档案与建设 2019年4期
关键词:省级机关兰台录像带

邹华

我大学毕业后怀揣报到证走进江苏省档案局大门时,仅有懵懂与好奇,并没有将这里与自己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未曾想,一晃30多年过去,我一直在此,与兰台为伴,在默默耕耘中见证了江苏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感受了兰台人对事业的忠贞,领悟了存史资政的现实意义,自豪于全国领先全面领先的辉煌业绩。感悟颇多,仅记几事以为纪念。

那人

那人叫老范,个子不高,留着齐耳短发,操着兴化腔调的普通话,语速很快,嗓门不小,笑声爽朗。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兴化一个中学教师岗位调到南京,在省级机关某个单位开始从事兼职档案工作。记得1988年的酷暑,我坐公交车、转轮渡到了浦口她的单位,她感动于我的辛苦,却不让我坐下休息一会儿,就拿出要整理组卷的许多份零散文件,不断地问这问那,还不时用笔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当时我感觉她虽然在苏州大学培训过,但对档案工作实际操作还是比较陌生,业务规范不太熟悉。但她工作特别认真,不仅自己加班,还把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老公晚上一起留下,帮她抄卷内文件目录和案卷封面,再三叮嘱要按照标准做。她不仅仔细检查核对她老公抄写的每条目录,还用铅笔在案卷封皮上打上横线,保证案卷题名书写整齐美观。

那年我去了她单位三次,也与她针尖对麦芒地“吵”了三次。她认为有的文件没必要长期保留,我就用其他单位日后查找利用的实例来劝说;她没有意识到各类文件都要归档,我又详细说明理由和依据;她根据单位实际提出具体文件的归类,我在她据理力争下也认同了她的做法。后来的几年中,我经常接到她的电话或是当面咨询,开始是问具体某份文件应否归档,后来是与我探讨具体的分类方案和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再后来就是商量如何齐抓共管推进全系统档案工作。因为理解或观点不同,我们在具体业务问题或标准把握上经常意见相左,但都是从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到握手言和、取得共识,其间彼此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都获得了提高,感情和友谊也在争吵、沟通与合作中逐步加深。几年的用心、努力与积累,老范不仅使本单位的档案工作成为了省级机关的先进,自己也成长为档案业务的行家里手。

老范不仅勤于学习、努力工作,还特别乐于助人。记得有个省级机关单位档案员小张是新手且又兼职,平日里白天忙于辦公室的事务性工作,根本无法安心坐下整理档案。得知此情况后,老范主动提出利用休息日去帮忙整理归档。到了周末的大清早,老范早早地到了那个单位档案室的门口,等着小张来开门。进门放下包就开始整理,一上午也不歇一会儿,中午吃完饭继续干。在手把手教小张分类组卷时,还不停地让她去找应归档却未归档的文件,其工作劲头和认真程度完全不像一个年近半百、仅是帮忙工作的老同志。连续忙碌了几个周末,老范提交给小张的不仅仅是上百卷已规范整理的档案,还包括帮助拟定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分类方案等等,为小张尽快熟悉业务、提高单位档案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因为老范的热心与号召力,我们选她为省级机关档案工作某一协作组的组长。她一接手就和组里成员单位的各位档案员联系,听取意见、拟定协作组活动计划,还配合我们到有关单位去检查指导。天长日久,她那个组的许多档案员遇到业务问题首先电话咨询老范,若有争议或无法准确回复的,再与我们探讨。我们笑称老范等几个协作组长是“媒子”,是我们与省级机关档案员之间沟通与联系的桥梁与媒介。

老范退休后的头几年,也一直有单位档案员请她去指导和帮助,她若是答应了,就坚持是义务帮忙整理,还必须严格、规范,不得对她的认真有微词。有的机关档案员就说:请老范去指导要做好被批评的思想准备,当然也享受免费跟班学习业务、后续检查基本免检的“福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档案工作百废待兴,省级机关有一批像老范这样的档案工作者,虽然半路出家,但勤于钻研;虽然年龄不小,可工作热情高涨;虽然默默无闻,却初心不改。就是这样的一批兰台人,规范整理了积存多年的大量零散文件,理顺构建了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体系,安全有序地保管着记录发展历程的原始档案。不少人就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退休,没有多少荣誉也没有高的职位,却坚守兰台、无私奉献。

他们,值得记住!

那楼

那是南京市青岛路1号院子里的1号综合楼,面积1万平方米,2000年建成,当时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库房、技术用房、查档接待厅等布局合理,密集架、计算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在南京市鼓楼区也算地标性建筑之一。在此之前,江苏省档案馆库房是一个带地下室的五层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面积也只有2000多平方米,四五十万卷档案蜷缩于其中,无法保证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

2001年1号综合楼投入使用,当时局馆领导的要求就是自力更生、确保安全地将档案从老库房楼搬至新综合楼。虽然都在一个大院中,但档案数量大、门类多,缺乏搬迁经验,没有现成搬迁设备。管理部全体同志多次研究商讨搬迁方法,商定搬迁方案,设计搬迁运输工具。为了安全、高效完成搬迁任务,管理部同志在三位主任的带领下,自己设计了搬迁用的一车六栏搬运档案小推车,全体同志分为三个组,分工包干库房,拟定搬迁时序进度。大家还专门设计了搬运途中防车倒、防档案丢失的设施,也准备了遇雨防潮的遮挡工具。

搬迁时管理部全体人员与省档案局馆其他部门支援人员大家合理分配任务,工作井然有序,先从老库房档案柜中拿出档案并清点登记,放入对应推车的栏内,注明运输车次、搬运人员,然后用小推车运输至新大楼库房,入库上架,再次核对并做好记录。因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大家个个争先恐后。男同志上下架拿取档案快速利落,女同志记录整理清晰准确;运输途中大家推着小车在院子里一路小跑,上大坡时男同胞主动殿后用力推送,女同胞在前面使劲拉拽,都希望多出一份力、多干一点活。主任丛培明身先士卒,坐镇指挥,统筹协调。副主任李扬生已到快退休的年龄,身体也不是很好,却俨然将自己等同于年轻同志,下架、推车、上架,丝毫不逊须眉。吴玲大姐更是抢着冲在前面,动作利落、业务熟练,不慎头部被老库房档案柜门砸破,去医院缝了数针,却只休息了天把就继续出现在搬迁队伍中。

大家加班加点,仅仅用十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700余车、排架长度达3500米档案资料的搬迁任务,许多同志都累得生病了,却毫无怨言。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管理部同志团结协作、踏实认真、努力拼搏的优良作风,呈现了兰台人守档护档的使命与责任感。

就在这幢大楼中,征集接收处围绕江苏发展历史,征集大量档案资料,江苏名人库、非遗档案库、口述史资料库等应运而建,馆藏结构不断丰富;管理部的同志用心守护、安全保管、热情服务,“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实至名归;利用部潜心研究、深度挖掘,档案文化产品硕果累累,以档资政成效彰显;技术部的同志勤于钻研,高仿复制、缩微修裱技术翘首同行,课题研究屡获国家档案局奖项。省内外同行在此沟通交流,海内外专家学者在此史海探秘。我们与这幢楼已经有了割舍不了的情结。

十几年过去了,随着江苏省档案馆事业的发展、檔案数量的增长,这幢楼又无法满足与适应新形势的要求,5万平方米的新馆大楼已在河西拔地而起,省馆兰台人即将开启新的征程。这幢楼即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但它见证了省馆飞跃发展的辉煌,承载了档案人的追求与梦想。

红顶绿窗乳白墙的那幢楼将会永久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那档案

那是我馆一直引以为自豪的录像档案。记得在2002年,我们无意之中得知江苏省电视台正在清理积存的录像带,我们去实地了解后惊喜地发现:这批录像带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规格形式多样,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档案资源。于是征集接收处的同志多次去省电视台沟通协调,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规范整理移交进馆的必要性和后续查档利用的可行性。我们还带电视台的同志实地察看省档案馆规范化的档案保管条件、业务熟练的档案整理人员以及专业的声像档案保护与抢救设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省电视台终于答应将他们形成和保管的三万多盘录像带全部移交给省档案馆整理并保管。

如获至宝的我们带着搬运工具、档案周转箱以及整理用品,一头扎进省电视台的库房。因为弃之十年有余,录像带堆放无序,积尘甚厚。同志们戴着双层口罩,忍着刺鼻的气味和厚厚的灰尘,仔细擦拭着一盘盘录像带外盒,一条条核对、清点、登记、编目,一件件分类整理、装箱、封闭打包。历经一周多的艰苦工作,三万多盘录像带完整移交进省档案馆。

21世纪初全国各省级档案馆多多少少藏有录像带,但江苏省馆这样录像带数量大、型号多、内容系统丰富的却绝无仅有。这批录像带内容包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江苏视察的原始素材带,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外国元首及友人访问江苏的录像播出带,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新闻记录,江苏台拍摄的科教、法律、文化、体育等专题类节目,中央电视台等拍摄的反映江苏风土人情的专题片。近几年我们申请了专项经费,对这批录像带进行保护性抢救、数字化整理时,看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听着视频中一声声亲切的乡音,随着黑白至彩色的变换,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抚今追昔,我们慨叹录像档案的真实、生动与完整,欣慰于我们做了一件留存历史、服务现实、告慰未来的好事。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不仅仅是数量的翻番,更是门类的增加、精品的增多。从馆藏最早的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的诰命档案及清代翁同龢的题跋,到刚刚贯通的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项目档案资料,从文书档案到科技、诉讼、照片、磁性载体和影片等各种门类档案,从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到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名人信函和上海世博会江苏馆的珍贵实物档案,都是江苏丰厚文化底蕴的完整反映和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更是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档资政的珍贵基础史料。

它们,值得珍藏!

流金岁月,溢彩华年,回望过去,我们倍感匆忙而厚实。从豆蔻年华到已知天命,从年轻时的纯洁、热烈和追求,到知天命后的成熟、稳重和坚守,我们变了很多,但珍藏于心底的那份初心的烛光依然闪烁。从改革开放初期档案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到如今全省集聚10万名档案从业者,从档案残缺不齐、破损严重、数量甚少,到今天拥有几千万卷门类丰富、整理规范的档案资源,从坐落政府大院偏僻一隅的小办公用房,到如今在很多地方成为标志性建筑的档案大楼,4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有幸参与其中,挥洒着汗水、澎湃着激情,见证了江苏档案事业发展的骄人成果,自豪于江苏档案事业在全国同行中傲为翘楚,自信于江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均有我们档案人的忙碌身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无限风光秀,展未来宏伟蓝图构。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律动、肩负新使命,是新时代对兰台人的期待与要求;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大局、让档案“活”起来,是我们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坚守、奉献与担当,我们的脚步更加执着而坚定。砥砺奋进的兰台人必不负芳华时代,继续谱写悠扬的华美乐章。

阅尽繁华,归来仍存初心,我们将继续逐梦前行!

猜你喜欢
省级机关兰台录像带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兰台内外(2022年5期)2022-06-13 09:57:52
宝鸡市:档案局(馆)“兰台讲堂”正式开讲
陕西档案(2019年2期)2019-12-17 10:22:29
弘扬兰台精神 做新时代的档案人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52
四季兰台
档案天地(2016年4期)2016-05-14 03:36:52
特殊的录像带
少年科学(2016年2期)2016-03-01 11:48:33
省档案局加大执行省级机关档案工作联系点制度力度
档案与建设(2015年3期)2015-03-30 18:01:19
省档案局表彰一批省级机关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江苏省省级机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领导名录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4
江苏省老年医院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
“这是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