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9-09-10 07:22刘朝勤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37期
关键词:难题现象课文

刘朝勤

在语文教学中,兴趣不仅是人们的向导,更是一种动力。语文教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语言是一种生活现象,是象吃饭、走路一样平常的生活现象。语文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这种生活现象里遨游,去熟悉它,去集训它,去发现它的奥秘,进而掌握规律性的东西。正因为我们语文教学研究的是这种现象,所以兴趣至关重要。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万有引力”。马克思对商品这个多数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研究,写成《资本论》。学习语文不在于有多难,有多复杂,而在于有无兴趣,能否主动去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我们也能使学生对语言现象有兴趣,就会产生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就会促进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就会扩大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课堂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俗话说:“高山读书不如平地听讲。”也许就是说在生活中比在课堂上能学得更好吧。

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动力,语文教師要时时处处注意挖掘这种潜在的动力。一个班组里,学生的兴趣是不平衡的。有的兴趣浓厚,有的兴趣淡薄,有的甚至有厌恶感。我们教学时必须高度重视对学习兴趣的调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是一种需要。满足需要就能产生兴趣。做一道数学难题,为什么会使人绞尽脑汁思考?是因为完成难题能满足需要。写作文是学生的语文难题。构思一篇文章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远比数学难题难度大。如果学生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也就能得到更大的满足,产生更大的兴趣。如对联学生的好作文经常在班组里进行奖赏性的宣读;对中等学生作文进行提示性的指导;尤其是对差生的作文要进行鼓励性的讲评。所以语文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学习,是满足学生需要,产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

语文教学不仅在教给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方法。应该“授之以渔”。比如教学一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课文内容,如何分析文章篇章结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领略文中可借鉴的精华,而不是教者直接告诉学生是怎么样的。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也不应当只提要求,而应当进行指导、训练。语文范围大,包罗万象,教者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给学生。只有教给方法,让学生用正确方法去学习,不断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才有可能学得更多,学得更灵活,才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增强学生自信心,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语文学习尤其是这样。怎样增强学生自信心呢?教师的热情鼓励和真切关怀很重要。从多年语文教学中我领悟到,教师对真理、对知识、对生活、对学生的热爱,是能激励学生求知、上进的愿望的。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做学生热心的“导游”。不论课堂内外教师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睁大眼睛”去“注视”语言现象,去发现语言规律,从而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祖国语言。课堂上,教师要昼创造出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对疑难问题,教师应该尽可能启发诱导,万万不可动辄讽刺挖苦。开展公平竞争,也可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地多方面地多层次地开展竞赛活动。多方面,是因为语文学习范围大,可在各个知识点上开展竞赛。如背书、作文、积累词语等等方面。多层次,就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能成功,尝到甜头。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从而愈加信心百倍,愈加兴趣浓厚,形成良性循环。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就要求教师本身有良好的素质。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要有扎实、丰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懂一点天文地理。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给学生这棵“小树苗”以充分的“养料”,使之长成“参天大树”。语文教师还要掌握好语文教学这门艺术,要用艺术手段把知识转化成让学生能吸收的“养料”,语文课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主要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这些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教师不单单自己要喜欢它,还要让学生喜欢它。因而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热爱生活的人。

猜你喜欢
难题现象课文
难题大作战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画“树”解难题
巧解难题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