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陈慧杰 陈小梅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之一,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贯彻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方针,近几年一直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模式,在结合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的模型。此模型基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双创”教育改革的方针及内在要求,将“产学研”与“双创”深度融合,着眼于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齐心协力打造集企业生产经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教育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双创”教育;一体化;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9)04-0196-04
0 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全球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高。欧美国家最早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它们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中,目前欧美国家的高校也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例如,德国的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生在大学中进行的不止是学习、研究,还需要注重对其职业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培养。德国有“双元制”教育,双元即学校和企业,學生要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到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两方面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日本也是较早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和创造性表现力的培养,并提出了以培养个性和增加社会适应性为原则的教育改革政策。
总的来说,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实践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率也较高。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基础理论教育方面较西方国家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例如浙江大学从1998年起就推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国内比较早批次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国内很多大学也相继把创新创业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中,可以规定相应的学分转化,有的高校甚至规定只有修满固定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正常毕业。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自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要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于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中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此外,《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闽教学〔2015〕23号)、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公布《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通用指标体系框架》的通知(闽教评中心〔2017〕20号)、福建省教育厅2018年1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闽教学〔2018〕2号)中都有强调“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纵观国内外的教育形势,目前创新创业型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推进,目前全国各类高校的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此背景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简称嘉庚学院)实行了一系列关于“双创”教育改革的举措,并致力于探索适用于应用型本科的“双创”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模式。
1 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原有传统高等教育资源的补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专业技术的培养,在市场导向中,学院办学有自己明确的方向,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有着第二课堂主要的承载功能,通过丰富多样的开放性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本科相比于公办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市场配置和社会资源不同,具有注重区域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在学科设置上跟社会需求相关性较高,这也是建立和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风险意识的创新创业专业型人才,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向高水平大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2 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的模型及意义
“双创”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的提出是基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双创”教育改革的方针及内在要求,将“产学研”与“双创”深度融合,着眼于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齐心协力打造集企业生产经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教育体系。依托于实际运营的企业,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促进教学与企业之间的深入合作,以此重新反哺学校的专业与课程建设,并带动学院人才培养的完善与修订。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的模型如图1所示,此教育模式是在“产与教、研与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缓解目前很多院校“产教研”融合不深、制度不完善、实行不落地等问题。这种模式也让校企双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更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的教育改革环境下培养高能力技术技能人才做了很好的铺垫。
3 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的实施难点
(1)“双创”与“产学研”的深入结合比较难。首先,“双创”下的“产学”难。企业生产经营与教学同步进行,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一般需要具有“双师型”能力的导师,其在整个教学任务中需要承担双重责任。同时,学生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的任务也是双重的。其次,“双创”与“教研”难。“双创”教育偏重于实践,需要对具体的事务进行实际的操作,但是科研方面需要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有时候甚至偏理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冲突。同时,教师还需要承担教学任务,“双创”教育有时候也会弱化教师的专业教育,需要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投入更多的心血。再次,“产与创”深入融合难。企业生产经营有其自己的流程和规范,当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企业经营中,有时候会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企业主要是以获得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但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各自都有自己明确的功能主次,一体化发展不是为了偏向于哪一方,而是为了找到一种平衡之道。最后,“双创”本身的结合在实施方面也比较难,两者不太容易获得平衡。有时候创新的项目并不适合创业,适合创业的项目也不一定非常创新。总之,在一体化服务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双创”与“产学研”的结合任务重,链条复杂,涉及主体方比较多。
(2)“双创”一体化平台建设难。创新创业的平台需要有真实的实践环境,需要按照从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演练—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园实战的模式搭建。这意味着前期的投入会比较大,环节多,组织也比较困难。资源的筹建、战略规划的制定、项目孵化环境等的协调都有一定的挑战性。
(3)“双创”一体化体系管理难。如上所述,“双创”一体化体系的成熟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多方的配合、很多资源的对接、多个环节的衔接,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可想而知,管理方面的难度也会很大。比如,师资队伍的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修订等都涉及多方面的调研、人员组织协调,这些问题给整个体系的实施带来不小的困难。
4 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
嘉庚学院为贯彻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方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成长环境,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和国家有关政策,基于以上的实施难点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双创”教育的管理办法,创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4.1 嘉庚学院“双创”教育改革
嘉庚学院在2014年探索与实践出的《创新实践教学理念,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突出新机制高校特点,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以赛学创的教学体系为核心,培养独立学院信息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分别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近几年,嘉庚学院更是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双创”的实践活动,制定了关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补贴管理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奖励办法》《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科研工作量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学生“双创”管理办法,致力于在“产学研”中融入“双创”教育模式,构建“双创”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首先,构建了创新创业实践与学分挂钩的体系。学生在籍期间,以嘉庚学院学生名义参加学校认可的学科竞赛、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创业实践及其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经由学生本人申请或活动组织单位统一报送,通过学校认定后获得学分。认定后一般记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技能选修课学分,也可视项目成果性质认可至专业选修课学分。其次,搭建了“产学研”与“双创”一体化的教育平台。平台主要从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演练—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园实战为主要流程,获得了地方政府与校企合作单位主管部门的支持。最后,开创创业导师制度,认定创新创业实践与教师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的挂钩,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嘉庚学院学科竞赛体系的合理构建、学科竞赛工作的规范管理;鼓励师生在学科竞赛中形成创新性成果,推动各教学单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进一步提升嘉庚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这种一体化模式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学院近年来出现了非常多“双创”典型,也为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取了比较好的成果。
4.2 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教育体系的主要环节
(1)重建课程体系,提升实践能力。课程设置上,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有层次和系统性,设置从认知—体验—实战的模式。例如,面向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基础性的课程类别,如创新与创业基础、创业学等课程,还需要辅佐以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创业有基本的认识;面向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技能型的创新创业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实现专业课与创业课程的结合;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拓展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旨在激发那些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让他们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在教学管理中,可以扩大小班化教学,推广分层分类教学,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对于工科来说,可以侧重于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和应用技术;对于文科来说,可以增加创业实战、市场实战型的课程。鼓励高校设立创新学分或制定创新创业活动替代相关课程学分政策。
(2)打造真实环境,搭建“双创”平台。创新创业的平台需要按照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演练—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园实战模式搭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创新创业最基础的接触与学习,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一系列和有层次的活动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演练。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同学,鼓励他们将项目通过孵化园进行孵化,对于有创业机会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入驻创业园进行项目的深化和发展。通过一系列管理平台的搭建和管理部门的协助,通过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和市场转化4个阶段,培养大学生由创意向创业的转变。
团委、学工部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发起者,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前提,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全方位布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双创”意识,使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发挥共青团文化育人作用,平时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实践竞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团委还需要提高举办创新创业比赛活动的频次,以赛促学,以学带赛,形成一个相互交融的体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在高校师生的合作下,推动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管理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及活动的开展还涉及教务、科研、招生就業、孵化中心等多个部门。需要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构成有机的整体。整合创新创业活动从发布、举办、落实、跟踪整个过程的合作,对基础型的大创计划项目进行充分动员,对优秀成果进行良好的宣传,对申报的师生实施激励政策,对申报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建立相应的项目数据库,形成创新创业平台的教育合力,增强系统性和全面性。
(3)建设“双创”基地,开展实训项目。创新创业基地主要是指实习实践基地、实验室、孵化中心和创业园。重创新,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结合专业知识,在各种基地场合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
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实习实践可以让学生以用促学,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科研训练,可以营造学生自由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氛围。
对于创新创业孵化项目,需要学校孵化中心对学生项目进行良好的指导和孵化,使之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合格项目。通过项目孵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并对真正的创业有了一定的理论积累。
建立创业园,或者结合社会资源联系创业园,给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环境。条件允许的,还可以构建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系统,通过商业计划书、风险投资、项目孵化、项目遴选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4)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四能”导师。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社会资源上有一定的优势,能够给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机会。学校应该把握好这个优势,加强校外创新教育实习基地的建立,并整合校内外资源,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还可以通过项目合作、服务社会,大力推进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此同时,可以采用订单式育人机制,即企业用人单位与学校签订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企业方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者,而学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制定和管理者。
開展“双师型”创业导师制度(所谓“双师型”是指既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又具备教学育人经验的教师),培育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兼备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企业实训、“双创”指导四重能力的导师队伍。
学院可以从学校“双师型”教师中遴选,也可以从企业中挑选导师,建设创业导师数据库,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型、实战型的师资力量。对于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实行创业导师一对一帮扶计划,通过一对一的创业指导来完善学生的创业历程。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双创”复合型人才时会遇到非常多的挑战与困难,但“双创”一体化服务体系是合适的、有效的途径,通过注重“理论+技能”的全方面培养,可以真正做到校企协同全方位育人,并在人才培养与劳动就业之间找到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刘瑞勇,程赛杰.党建视野下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保障机制分析[J].大学教育,2017:152-153.
[2]张瑞,徐静.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2):10-15.
[3]贺琳彦.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1):47.
[4]郭敏.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98-100.
[5]陈灵娜,丁琳.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50-52.
[6]胡高喜.独立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2):78-79.
[7]吴加权,朱国奉.高职院校“产教创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34-41.
[8]王洪才,刘隽颖,韩竹.中国特色的高职“双创”教育模式探索[J].教学学术月刊,2018(2):56-64.
[9]陈静.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若干思考[J].创业就业教育,2017(6):87-92.
[10]朱瑞富,曹利华,刘新,等.“实践实训+创新创业”一体化训练平台建设及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11-14.
[责任编辑: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