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俐 彭刚
[摘 要]在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以及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决心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而重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改革;新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 F1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9)04-0047-03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Choice of Market Economy for China Socialism Reform
Li Dongli1,Peng Gang2
(1.2.Shannxi Radion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
Abstract: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dramatic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socialist countries and capitalist countries, after the end of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raw experiences and learned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determined to carry out socialist reform,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reconstruction is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ity through building socialist marketing economy.
Key word: Reform;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Market economy;Common prosperity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以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以及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为历史背景,其本质是通过改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新科技革命與社会主义改革
新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生产史,因为人类新的生产方式的本质是精神生产逐渐代替物质生产,而且也改变了国际关系史,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充分利用了新型科技而拉大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差距,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当务之急已经由如何战胜资本主义国家转变为如何防止被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新科技革命使脑力劳动成为人类主要的劳动方式,那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取决于脑力的外化程度。所谓脑力外化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使脑力劳动过程与脑力成果实现双重外化。其实,人类任何生产方式本质上都是人的脑力复制方式,只是说,传统生产方式的脑力复制主要体现为物质生产资料复制,而现代生产方式的脑力复制则不仅体现为脑力成果复制,也体现为脑力的精神形式,即脑力本身。而且,与物质产品不同,精神产品复制数量与生产效益成正比。因此,随着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从充分利用生产资料为主转变为充分利用劳动力(人的脑力),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脑力自由全面发展。那么,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就应该体现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有利于脑力的开发和运用。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以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抓住了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在整体上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却由于坚持僵化的意识形态而错失了这次发展的机遇。因此,邓小平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中国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很大了。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非常重视人类历史的科技进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工业革命充分考察的基础上,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预料到这次新科技革命的发生。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共产主义社会只要充分利用以蒸汽机技术为标志的大机器生产方式,就能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且,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着重维护了体力劳动者的利益。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据19世纪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激烈的阶级斗争而断言社会主义将很快取代资本主义。但是,20世纪初叶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运用宏观调控,使传统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从而逐渐化解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而且,现代市场经济推动了新科技革命的发生,也拉大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所以,实践证明,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最好方式是市场经济。市场竞争机制迫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脑力,整体提升了人类劳动能力,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又为脑力的进一步开发与运用提供了物质条件。
那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符合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总趋势。历史的经验教训是:资本主义利用市场经济虽导致两极分化,但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利用计划经济虽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但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人们普遍的贫穷。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体现在发展方式,其次才体现在社会形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市场经济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最大成就是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道路的本质是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并实现共同富裕。
1.改革前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本质是否定市场经济。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拥有核武器的苏美等大国都逐渐认识到已经不可能用暴力改变对方社会制度,因此苏共在二十大后提出了旨在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三和两全”路线。但中共认为苏共路线是修正主义路线,因此主张继续通过限制按劳分配中资产阶级法权方式建设社会主义,而且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要继续革命。
因此,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是:形成以大公无私为基本价值观的精神激励机制,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法权以限制按劳分配所体现的收入差别,而这种平均分配原则可以激发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沿着这个思路,在生产领域,强调“抓革命、促生产”,即通过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在分配领域,强调公而忘私的道德品质,即通过平均主义性质的分配方式培育人们不计得失而各尽所能的共产主义精神。显然,毛泽东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否定了通过商品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试图达到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发展;通过公有制基础上的平均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实践证明,在人们劳动能力还存在着差别的情况下,强行通过平均分配消费品以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结果是不但普遍的贫穷,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劳动积极性。
2.改革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是建立市场经济。人类史上的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联系的原因是竞争机制使市场经济成为激励型经济模式,而这种模式必然鞭策人们在科技领域不断创新,那么竞争机制的本质是脑力竞争。由于脑力成果不断改造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有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赞叹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的历史奇迹。因此,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当然,选择市场经济需要政治勇气,因为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断言不能用市场经济来建设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但是,随着1978年以后市场经济逐步显示了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邓小平1992年最终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路线。当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3] 而且认为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有条件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的同时,不忘实现平等的初心,相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
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对市场经济的选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条件,因此,只要坚持改革,就要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众所周知,市场体制按照人们的能力分配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因此劳动能力强者始终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那么,尽管市场体制通过优胜劣汰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提升了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但也导致人们贫富差距扩大。而且,市场体制在异化了人与人关系的同时也异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市场竞争推动人们开发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就造成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既表现为社会危机,也表现为生态危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全球推广,生态危机也全球化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模式对自然界的破坏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那么,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承担起了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任。在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展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模式,也要实现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的价值目标。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自觉改善人类环境的原因是资本赤裸裸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信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类谋幸福的本质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弘扬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则决定了中国能够自觉承担起解决生态问题的责任。所以,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正在运用国家调控手段限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使资源配置既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也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
在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4]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2]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3.
[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4]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责任编辑 王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