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营
在高中化学课程里,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开展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教学创新,对现阶段化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化学课程中,任课老师通过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来探究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当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理解。本文围绕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提出科学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从而为此类教学课程提供科学依据。
在高中化學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然界产生的化学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了解化学概念的具体内容,另一部分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授课教师应当着重解析化合价方面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化合价的变化来了解元素周期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彼此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的理解思路。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解题思路
(一)待定系数法
待定系数法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解题方法,即将化学方程式的某一分子系数设为整体1,再通过电子守恒定律将剩余分子的系数全部配平。利用这种解题思路,分子系数设定原则为选择分散度小或者包含元素种类多的反应物,将其设为整数1;若配比过程中发现系数为分数,而非整数,可以利用分母最小公倍数相乘原理,再借助电子守恒定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系数配比;若存在无法配平的情况,需要设定未知数,进行系数化整,最终得到电子守恒的化学方程式。
(二)配平法
按照化学方程电子守恒定律,可以直接利用配平法将等号各系数配平,首先需要对全部变价元素标示化合价,再按照电子守恒进行电子升降过程,最后对标价原子配平系数,原则是配平金属元素化合价在前,再配平氢氧以外化学元素,遵循变价不交叉原则,最后完成氢和氧元素的系数。
二、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强化认知结构,提高探究能力
结合教学改革创新的特点,知识认知结构对于促进学生自主性探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需要积极引入合理的教学情景,并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程知识,做到“习得知识,内化认知”。线桥法又分为单线桥法和双线桥法,两者均能直接标示出电子得失或者转移的化学反应,也是教学中必须了解的解题方法。如图1所示,举例让学生明白双线桥法与单线桥法的正确使用。此外,在课堂上需要让学生尝试用单线桥法与双线桥法两种方法分别表示化学反应“2CO+O2=2CO2”的电子转移,并让学生积极展示自己正确的答案。随后教师组织学生来总结单线桥法与双线桥法两种方法的基本画法,并说出两者在表示化学反应时的区别。
(二)掌握图式结构,梳理化学关系
图式结构是教学改革中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架构认识,体现了一种动态且循环表达行为主体的架构原理,对于探究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远比简单传授知识点更为重要。
三、结语
在化合价升降产生电子转移现象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内容的知识要点,更加清楚地梳理知识结构。“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化学改变生活,生活中探究化学”。我们一线化学教师要在熟练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便于学生将氧反应与还原反应更好地运用在生产和生活当中。
(责编 张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