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军
随着新高考的推进,继上海、浙江等省份之后,天津、北京等省市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选课走班教学”成为高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我校高一下学期开始“六选三”走班教学,随着走班的进行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整理问题出现原因,总结反思自己班主任工作,将学校活动、班主任日常管理、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较好地解决了选课走班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新高考实施的“六选三”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增加,我校以生为本的办校理念,班级管理的德育尤为重要,选课走班的进行,行政班和教学班两个班集体并存成为常态,造成行政班的班级管理效率明显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行政班职能弱化、教学班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这使两类班集体的几率考勤、作业、辅导都变得困难,尤其是教学班。学生的流动,使行政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德育是间断性的,而教学班的教师则主要是抓学生的学科学习,对于德育则相对管理薄弱,使学生的德育问题出现“空白期”。
一、针对考勤问题的方法尝试
随着走班的开始,学生的课表开始“私人定制”,行政班的概念被淡化,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考勤问题,班主任不能第一时间在固定班看到自己学生的到校情况,而任课教师面对八个班学生,短时间内很难了解每个学生,如果像大学一样每节课点名,又浪费了课堂正常的上课时间。针对该问题,最初嘗试的方法是调整到校时间,按照我校要求是7:45到校晨读,改为7:35到行政班坐好,把自己的学习用的教材以及作业进行整理,班长进行人数的统计,对班主任进行反馈,后经过尝试摸索,引入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工具:钉钉打卡机,如下图2所示,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把学生的指纹录入,放到班级门口,学生进教室之前先按指纹,教师就可以在手机终端看到学生的出勤情况,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考勤问题。另外一种方法则需更高技术支持,到高二我校创建智慧学校,引入电子班牌这一技术工具,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进行考勤统计,即学生在班级坐好后,进行人脸识别,然后统计的结果会显示到班级的电子班牌上面,班主任可以在教师门口的班牌上看到学生的出勤情况,这样就更好地解决了该问题。此外,电子班牌还可以展示班级特色、班级课表等等功能。
二、针对作业问题的方法尝试
走班随之而来的就是作业的收取和发放困难问题,因为不同的学生属于不同的行政班,教师要收取作业需要每个行政班有一个课代表,而发放作业则更是麻烦,这在一开始使得我校教师非常苦恼。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班通过一个小书架的使用,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每个学科的教师有一个专属的书架,上面写着这个教师所教班级的名字,如生物2班,还附着这个班级的花名册,这样学生到校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作业放到属于自己走班教师的书架上面,然后学生在自己名字前面画一个对勾,这样教师只需要到书架那里核实花名册,然后取走作业即可,这样教师不仅第一时间了解作业的收取情况,还避免了每个班单独收作业的苦恼。当然学生到中午或者大课间就可以到书架取走自己的作业。一个小小的尝试虽然很简单,但是非常实用,小书架的使用只是抛砖引玉,相信其他学校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更好的方法。
三、针对德育问题的方法尝试
(一)利用好每一次班会的时间
每周一次的班会都进行充足的准备。每句话、每个小问题、每个小活动都要有意义,时间本短暂,一定要珍惜。比如以管理时间为主题的《匆匆少年时》班会活动,课前向心理教师以及各科教师、不同的学生进行了充分调研,将学生出现的拖延、懒散等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然后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小环节,班会课后,很多学生反馈说通过这节班会课,不仅仅了解了更多自己班的同学,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珍惜并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
(二)利用好每一次集体活动的时间
我校高一学期有学农、军训、爱心义卖、趣闻运动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好每一次活动,都能对学生德育工作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我校的爱心义卖活动,从班委会商讨,成立了爱心义卖委员会,进行分工。然后利用午休时间,全班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义卖方案,有负责宣传、有负责收取物品、有负责卖物品、有负责收钱等等,对每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讨论,然后通过QQ群进行不定期的沟通,最后我班爱心义卖筹的款项全校第一,而这个过程的进行使班级的凝聚力大大提升。
(三)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
学生午休和午餐时间是回到行政班的,此时,班主任就要利用好这些机会,增加学生之间相互的了解以及对于班级的认同感。新高考的到来,无论行政班还是教学班不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班主任教师一定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好全班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进行德育的渗透和班级同学的认同感的培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只有让学生慢慢认同这个班级,认同班主任这个大家长,责任感感才会油然而生,才会为了班级的荣誉会慢慢改掉自己不好习惯,培养出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将教师的智慧、学校的活动、信息技术的工具等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可以使我们的学生真正适应新高考带来的改变,新高考带来的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