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华
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读写的联系较为紧密,我一般都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写作技巧与方法,目的是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本文主要依据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展开分析,围绕关键字词、修辞手法、主体脉络以及不同文章的风格展开讨论,旨在为一线教师在应用读写结合进行教学时提供些许帮助。
一、抓住关键字词。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因为教材的编排经过诸多专家的努力,课文中重要知识点也基本能满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前深入挖掘教材,找到文章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较好的字词,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渐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并将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应用到写作中,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在学习《人物描写一组》时,小嘎子、严监生和王熙凤等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或语句使学生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的,从而理解这样刻画的作用,并顺利将其吸收,逐渐应用到写作中。比如,教师可以就“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比赛是不是能够从侧面突出他们二人的性格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的呢?”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重点词汇,体会作者在描写时运用字词的技巧,以及为后文铺垫的方法,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文章中用‘仿佛很占了上风’能把‘仿佛’两个字去掉吗?”引导学生注意到此处是作者描写小嘎子对阵胖墩儿摔跤时的场景,为后文小嘎子的“战败”埋下了伏笔。对于严监生,作者采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当时读书人的生活现状,虽然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但他抠门的形象跃然纸上。他迟迟不肯闭眼,不放心离去的原因竟然是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这不由得发人深省。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这几句话,与后文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进行对比,从中体会灭掉一茎灯草后严监生的变化,领会作者措辞的严谨和讽刺意味。另外,课文中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是从声音开始的,再依据此人的装扮和行为、动作等,将王熙凤一个“凤辣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进行人物描写时不一定要从外貌描写开始,而是从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的方面入手。比如,王熙凤的嗓门大,文章便以不同于常人的“各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人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泼辣、霸气的王熙凤。
二、抓住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适时应用
课本中的文章修辞手法应用较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教学,在课上渗透一种或两种修辞手法的讲解和应用,为学生在写作中的应用作好铺垫。同时,不同的修辞手法为文章带来的色彩和韵味是不同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文章中合理应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的韵味更为浓郁,更吸引人的眼球。
例如,《秋天的雨》一课涉及学生较为熟悉的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应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依据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等)让学生进行仿写,写作对象可以是秋天的雨或其他学生喜欢的事物。学生依据课文的仿写一般都围绕文章中的形式,且局限于秋天的雨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局限,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针对几个学生的仿写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朗读自己仿写的句子,并向同学和教师解释这样写的目的,写作对象对于自己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等等。同时,若是学生的讨论欲望较强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展开小组讨论,小组内部围绕同一种事物展开讨论,看最后是否能将所有小组成员的句子组合,完成像课文一样的文章。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合适或不准确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会得到同学的纠正,学生也可以“审视”同学的用法是否准确,在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了解和应用也就更加完善。
三、抓住主体脉络。引导学生学会谋篇布局
文章的主体脉络一般是一件事的起承转折或者一个人的经历等,文章围绕主体脉络而展开,各种情节的铺垫也是为了主体脉络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略读全文,首先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并尝试着总结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在学生明确后再详细进行阅读讲解。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不必要求学生整理头脑中的作文素材,而是先整理作文的思绪,作文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其涉及的材料等等,只有整理好主体脉络,文章才不至于杂乱无章,整体脉络清晰,读者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
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围绕父爱和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展开描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中对于母亲和父亲神态、动作及语言的描写除了突出母亲的表扬和父亲的批评外,都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文章以作者现在的口吻进行回忆,小时候引以为傲的诗,作者现在看到觉得是相当糟糕的,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警告平衡着作者的行为,使作者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父爱或母爱为题,选取其中一件小事进行放大,从中能准确体会到要表达的感情,正如课文的谋篇布局一样,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写作。学生的写作“空话”“假话”较多,不少学生表示是为了得高分,但华丽辞藻的罗列并不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途径,只有从真情实感出发,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抓住文章的主体脉络,一切皆为文章的“中心”而服务,才会打动读者,才是一篇好的文章。又如,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排比的运用较多,而学生对于排比的看法仅限于美观或朗朗上口等,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运用的排比句式内部的结构,理解排比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等。同时,教师可列举不同于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排比句,如人物描写同样可以用排比句式进行表达,在学生深刻理解排比的优势和用法后,便能根据自己之后的作文需求进行应用,使排比的运用为作文增添风采。
四、注意“因文而异”。区分不同文体的特点
由于教材中收录的文章体裁不同,教师不可同一而论,要根据诸如记叙文、议论文等的不同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明确不同文体的特点,从而在写作时能正确应用技巧和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吸引人或更有说服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学习完几个单元将集中不同类型的文章集合在一起进行写作手法的区分,由于学生已经学过课文,所以对于文章中写作技巧的应用有所了解。首先,《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几篇文章主要是进行人物描写,文中许多写作技巧和方法都是为刻画人物而服务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描写人物的文章的主要特点。其次,《桥》是一篇小小说,全文以洪水的突发、水的深度以及洪水退去展开叙述,直至文章最后才揭示出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增加了文章的神秘感,让人回昧无穷。然后,教师可以针对这两篇文章的不同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意识到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合理应用写作手法和技巧。最后,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题材和方向进行写作,巧用環境进行衬托,在写作中应用更加吸引读者眼球的手段。
五、结语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和学生阅读量的积累,而是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在文章中提取信息和发现文章主要思想内容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的诱导,在学生逐渐被文章吸引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中遣词造句能力的外显、修辞手法和主体脉络,随后再引导学生将其所学应用到实际写作中。因为读写不分家,只有在阅读教学时不断渗透写作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