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在新课标中基本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现在的美术课堂必须把握学生主动参与的脉搏,那么“讨论交流探索”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很多美术课堂是将介绍的资料或图片分发至各小组,组内成员通过学习讨论获得相关信息,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形式拓展到任何一个学习领域。
2014年春,我有幸为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教参(三年级下)编写教教案,而且恰逢我校承办14年市级优质课大赛,在倍感珍惜这些机会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认真反复研读了12年刚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其相关文章,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感觉受益匪浅。尤其首都师范大学段鹏教授《见微知著历久弥新》(见《中国美术教育》2013年)的专稿,给了我很大启发。
《新课标》指出,在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教材编写者应“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以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學习过程”,再次强调了“以学生为本”或“学生中心”的教育精神,所以在我们备课、授课过程中,应从以往的“重教”变为以“生活中心课程”,其要旨在于促成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形成,进而享受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并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感觉美术教学是否成功的依据就是教师的教有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考是否贯穿整个课堂,教师有没有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换言之,高效的课堂一定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如何激发学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启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都是非常值得思考并要有所体现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以TYL点:
一、用“对话式问答”轻松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对话”是现代社会人与人沟通的一种最直接、最自然的交流方式。不管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师都要通过“对话”进行交流。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过程,师生面对同一课题进行探讨,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更强调的是教师的引领作用。
“问答”是引发思考的主要途径,但怎样才能做到“问”得耐人寻味,“答”到恰到好处、不导致“对话”陷入僵局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提问的技巧,提高问题的逻辑性和策略性,实现学生的主动思考,即有兴趣“思”又能轻松地“答”如在《会演戏的玩具》(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两个问题,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在了解中国传统玩偶的表演形式时,先问学生作为木偶,怎么表演是他们说了算,还是控制他们的人说了算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稍作思考后很容易就能判断是控制他们的人说了算,这时候再问“根据它们的操作方式或制作材料,同学们觉着应该叫什么木偶?”学生会非常轻松地了解木偶的种类、表演形式、制作材料等。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就把“适当了解木偶、皮影等玩偶‘演戏’的艺术形式,感受传统文化内涵”这一目标游刃有余地实现了。我们要注意的是:两个问题间既相互关联又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向深层次理解迈进,引领学生传统艺术的天地中漫溯。
二、通过讨论交流探索。变被动接受为理解后主动获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现在的美术课堂必须把握学生主动参与的脉搏,那么“讨论、交流、探索”便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很多美术课堂是将介绍的资料或图片分发至各小组,组内成员通过学习讨论获得相关信息,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形式拓展到任何一个学习领域,在《会演戏的玩具》一课中,怎样做会演戏的玩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装饰,如何创新,涵盖了从知识到技法再到创新与合作等诸多内容,如果全由教师讲解,再有感染力的语言也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做了如下设计:
按小组分发已经做好的纸偶玩具(也可以是其他材料的玩具):几条不同外表的大鱼、几只不同表情的青蛙、老虎、牛、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物等,让学生自己探究制作方法,制作步骤,请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探究收获,探究目标如下:
1.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玩具,所有的装饰元素都是贴在什么形状上的,这些形状你会做吗?(解决基础形的粘贴、变形问题。)
2.你手中的玩具装饰了哪些地方,用的是什么形状?(解决不同形状,不同颜色起到了什么装饰作用。)
3.假如自己做的话,你打算哪些地方可以和教师不同?(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展开想象做自己想做的玩具,培养创新能力。)
4.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分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统筹安排的能力,提高效率。)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顺势结合课件,强化教材上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意识到,要想做出与众不同的玩具,可以在简单的基础步骤上巧妙地进行表情、形象的变化,材料的不同也会制作出不同美感不同形式的玩具。在这一环节中,以学生对玩具的自主、探究为主,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设好课堂环节,教师只起引领作用,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还要求“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说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已有学习认知的基础上,挖掘其潜伏状态的能力。想象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美术课堂上时时刻刻都可以得到体现。如《彩线贴画》(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思路为“了解尝试制作彩线——彩线变成点线面——组成彩线拼贴画”。根据新教材涉及了把彩纸变成彩线这个环节,我们不妨借势用力,三年级的学生多点线面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怎样才能把手中的彩线变成彩色的点和面,又变成那些不同形式的点和面呢?
这里所激发的就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同学们得到了不同的点和面的基础上,又能把这些彩色的点和面组成什么样的彩线贴画呢?教师简单示范,一个圆形的点,可以是动物的眼睛,可以是汽车的轮胎,再给它加条尾巴,又可以变成一只蝌蚪。如果是方形、三角形的点呢?如果又是“心”形的面呢?……学生们思维的火花将再一次被激起。
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把教材上基础性的内容顺其自然地变成“跳一跳,就能摘得到的苹果”,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要有效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对学生“因材施评”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判断、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方向性的引导。作业的完成效果固然重要,这是判断一节成功的标准之一。在我们对孩子们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绝不能仅仅看重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各不相同,有的作业可能不够完美,但他可能了解很多相关知识,也可能很擅长表演,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方向,不能单纯地只看作业。以《会演戏的玩具》为例,在课堂评价建议方面我设计的是:
1.学生是否对不同的玩偶艺术有所了解?
2.学生是否可以巧妙地利用材料特点制作一种或两种会“表演”的玩具?
3.是否可以为自己自做的玩具设计角色进行表演?
这种评价方式,就好比看待学生不能只看他一时的成绩一样,要看到其不同层面的优点,全面地去认识学生。
“新课标”带来的新课堂里面有很多有着巧妙的教学设计、华丽的教学情境,但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否则这些东西将是“金玉其外”,是没什么含金量的。有位学者说过,初入职教师只关注“自己怎么教”,他们无暇顾及学生怎么学,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成熟型的教师,他的课堂是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及“怎么高效地学”。通过参与这次教参编写,我也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本课堂”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只有从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这个原则上设计教学方案,才能把每一节常态课上成优质课。
注:参与编写教案的课题为人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教参(三年级下)第十三课《彩线贴画》、第十七课《会“演戏”的玩具》。
(责任编辑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