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评报道的写作技巧

2019-09-10 07:22周敏涵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单位效果

周敏涵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排斥批评报道,但新闻批评被公认为最大的难点。怎样坚持和改进新闻批评,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的课题,其中当然包括批评的写作问题。

在人们的印象中,交通警察处理交通事故,不是训斥、没收驾驶执照,就是罚款、移交法院判处,很难做到肇事者都满意。笔者曾在《法制日报》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写的是江苏省淮阴市公安交警支队事故科两年来处理交通肇事案件1000多起,没发生一起因不服处理而上访的,却收到表扬、感谢的锦旗、匾额40余面,群众称赞他们是“处理事故,教育一批人,建立一片情”的“马路天使”。

这就启示我们,讲究批评报道的写作艺术,学习苦药包糖衣的做法,也可以使被批評者心甘情愿地接受新闻传媒的批评。正是因为讲究写作艺术,一些批评报道很成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具体做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多对事情少对人

犯了错误的单位和个人,一般都有怕直接指名道姓的心理,所谓“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媒体报道”的说法,就反映了这种心态。有的人就是因为被批评而产生了强烈的抵触隋绪。而既然批评的目的是解决矛盾,促进工作,不点名也能达到目的,那就可以不指名道姓。中央一位领导同志曾说过,我们不要向阿Q开刀,而是向阿Q的思想开刀,这样更有效。实践证明,“不点名胜似点名”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往往会收到意料不到的好效果。例如,《解放军报》1984年4月5日一版头条发表的某部干部“小水”的批评来信:《要正规化不要讲排场比花钱》,没提具体单位和具体人,但报社收到数百封来信赞扬批评得好,许多单位自动“对号入座”,进行检查改正,砍掉装璜门面的营建项目,有个单位因此而节约了340万元。这样的报道,既不伤“和气”,又解决了问题,皆大欢喜。

二、反面文章正面做

一是针对存在的弊端写正面报道。这种写法针对性强,易于引起受众共鸣,社会效果特好。新华社高级记者李峰1963年写的《一厘钱精神》所针对的弊端是: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困难时期刚过,物质困难和精神创伤犹在,有些企业纪律松弛,产品质量低劣,公共财物严重浪费和丢失。记者针对当时的群众情绪低落需要鼓励的情况,没有直接批评这些不良现象,却写北京一些企业的职工珍惜一厘钱、一根火柴、一分钟等看似平凡的小事,提炼出“伟大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的富于生活哲理的积极主题。它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波及全国,影响至今。这种积极作用是单纯的批评报道所无法比拟的。

二是避开“焦点”写正面。有些题材的批评报道,如果直捅捅地写,必会引起群情激愤,不利于矛盾的解决。这时,如果换个角度,避开焦点和热点,来个“迂回”战术,效果就要好得多。

例如1986年5月下旬,徐州日报编辑部收到一封来信:一位中学生不幸溺水,被人救起后迅速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但一位值班医生却坚持先交押金后抢救,结果延误了时间,致使学生死亡,家长等要求严肃处理。通联部的同志在调查核实中得知,那位值班医生是外单位进修的,已经认识到错误,医院也迅速作了比较合理的处理。如果再直接批评那位医生,会再次激起死者家长和学校师生的愤慨情绪,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便多次到学生家长和学校做说服疏导工作。然后,从医院妥善处理这事故的角度作了报道。事后医院职工和学校师生称赞报社记者“把群众工作做到了家了”。

三是被批评者有所认识和改正时,写他的自我批评。批评要促使被批评者作自我批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改正错误、解决矛盾的目的。记者在采访或核实事实的过程中,被批评者有所触动,对所犯错误有了认识和改正,在这种隋况下,如果仍然单纯写揭露性的批评稿,那么不仅会引起被批评者的反感,认为记者欠公正、不通人情,知情的受众也会同情被批评者,而高明的记者,这时就另有主意,或者放弃批评或者写批评对象认识和改正错误的事实。前些年全国得奖好新闻《立碑改过的故事》《乔副教授登门纠正误诊》等,就属创造性写法。

也有纵向对比的,是指同一个人、同一单位、同一件事情,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做法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当然,对比的写法也要从实际出发,客观事实要有可比性,不能随手拈来,任意而为。

猜你喜欢
单位效果
如此外墙,防水还扛得住么?!
灵动耳环
Theme Analysis on Pursuit of Friendship in Oliver Twist
长度单位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没效果
An Account on “Yoknapatawpha”
伪装效果
Coursebook Evaluation on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READING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