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意识形态领域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9-09-10 07:22王秀燕
天津教育·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邓稼先立德立德树人

王秀燕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古代在《礼记》中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格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那么,初中语文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怎样的功能?如何依托其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360百科中解释: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的。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初中语文意识形态领域的功能,我借用意大利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理论,称其为“水泥功能”和“思想旗帜功能”。“水泥功能”即一种团结统一的功能,“思想旗帜功能”即意识形态的目标导向作用。这两种功能,都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契合。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标在总目标当中还提到了“在語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有这些,都是编者在意识形态领域为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指明了方向。初中语文意识形态领域所架构的功能内容,不仅包含编者所体现的意图,还包含教师在解读过程中传达的个体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作为“代言人”的教师,应该有和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的思想与表达。

教师怎样依托意识形态领域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挖掘文本。解读好编者意图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都有不同层次的解读,教师要整体把握单元编写意图,再细化分解到课时中,那样就会有的放矢,教学中做到胸中有丘壑。七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要求学生“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经历,认识他们做出的贡献,感受他们的崇高品格,学习他们良好的习惯和治学方法”。

具体到课时,在《邓稼先》这一课中,要“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致力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兼顾整体与局部的同时,对“作者与邓稼先的深厚友情”“作者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放眼历史视野、全球胸襟的写作态度”同样需要向学生传递。七年级下册《老王》一课,

教学的重点大致可以从分析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和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入手。分析老王身上表现出来的“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人物的闪光之处,继而得到向上、向善的熏陶。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处,显然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不够,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生命尊尊”的领悟未做触及。而教师用书中提到的是“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以课文的结尾句为核心出发点,从“愧怍”中“反思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这种深层次的解读犹可,但仍然是停留在作者层面的分析。站在“老王”的角度,生命尊严尤其珍贵。所以教学中要求学生转换角色,思考“你是老王,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拓展文本解读的空间,为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尊严”铺平道路。

二、立足学生实际,切忌脱离文本的说教

以往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师更多是在即将结束课时教学之前,以课堂总结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实际上这种脱离文本的说教式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学生所起作用几近为零。爱国主义、团结合作、艰苦奋斗等意识在学生那里只是一组组词汇,而对于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更切合实际的观念渗透。在教学《诫子书》时,对“静”的理解,教师用书用了近300字阐述其含义,而这份阐述,并不能够足以引起初一学生的共鸣。我在教学中从学生上自习、练字、读书等角度讲“静”的作用,让其理解“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只有静心,才会深入思考,读书才会人心、入脑;养成静心的习惯,才会提高学习能力,继而让自己走得更远,即达到“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境界。学生通过日常得到对教材的理解,必然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老山界》一课,要求学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怎么学习?如果仅仅是口头上知道,不能化为实际行动,那么这种思想很难渗透进学生心灵深处。恰逢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春季徒步研学活动,当他们走过一座座村庄,脚上磨起水泡,口干舌燥之际,才体会到了红军长征中的艰难。近三十公里的研学之路,学生边相互鼓励边奋力前行,结束之后,他们说:“我们这才走了多少啊,比起红军长征来,差远了!”能克服重重困难走完研学之路的学生,以后的路上还有什么困难能抵挡住他们呢?这种结合学生生活进行的情感态度教育,更能够让学生深入体会,为他们以后在成长路上行进插上了一双坚硬的翅膀。

三、抓住教育时机,倡树高尚人格

课堂预设,教师会根据对文本的解读设计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比如《散步》中讲责任,《再塑生命的人》讲感恩,《植树的牧羊人》讲奉献等。但实际授课中,会有课堂生成问题涉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就要求教师抓住时机,及时把握,恰当引导,以达到立德树人之目的。在教学《说和做——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时,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闻一多先生明明知道有危险,为什么还带领队伍游行并且走在队伍的前面?”讨论中,有学生说“他不怕死”,有学生说“国民党不会杀他”,还有学生说“国民党不管是谁,都会展开屠杀,闻一多是想保护学生才走在最前面”。面对学生热烈的讨论,我从“一二·一”惨案讲起,讲到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身上肩负的责任,讲到他献身革命的满腔热忱,讲到他大无畏的英勇精神,学生才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并且由衷敬佩这位为革命捐躯的志士。

到此时,关于责任、担当、自我牺牲、强烈的爱国精神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已经不知不觉中植入了学生的内心,为其树立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学习完《纪念白求恩》一课之后,有学生问“人为什么要活着?明明都是要死亡。”面对七年级学生提出的如此深奥的问题,教师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而是结合白求恩的身份、事迹,结合《植树的牧羊人》中牧羊人的所作所为,结合《散步》中三代人不同的责任,向学生诠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解读人的社会属性及担当与责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课文中一个个人物形象,理解“活着”的意义,从而明确生活的方向,树立生活的信心,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作为语文教师,毫无疑问要承担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初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更能胜任国家建设的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意识形态领域新功能,与时俱进,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李芳)

猜你喜欢
邓稼先立德立德树人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稼先的故事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