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磊 傅义春
摘 要: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容丰富,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立足于盐城工学院的社会服务现状,旨在探明近年来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据此提出提升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地方经济在较高层级和水平上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關键词: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4-0049-04
Abstract: Local colleges' community service is rich in content,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and trade.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service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 verify the problems and restraining factors exist in local colleges' community service. The paper will hereby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local colleges' ability to serve the community or society and try to offer the reference and exampl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ocal economy'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upper hierarchy and level.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community service; restraining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在此背景下,作为现代大学三大职能之一的社会服务日益显现出强化趋势,甚至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存在价值的重要因素和核心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开展社会服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盐城市作为江苏沿海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伴随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而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的深度合作。因此,如何提高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高校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汇聚之地,担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也因此成为城市社会学和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永恒话题。本文立足于盐城工学院的社会服务现状,旨在探明近年来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并据此提出提升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地方经济在较高层级和水平上实现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现实意义
(一)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按其性质和形态划分,主要有人才培养服务、科技与信息服务和文化资源服务三大类。培养各类服务地方的专门人才是社会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最迫切要求。近年来,盐城工学院立足于地方建材行业和产业结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达到30%左右,基本满足了地方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科技与信息服务在地方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高校服务地方的关键所在。就其形式而言,主要包括校企横向课题合作研发、专利技术转让、委托研究与决策咨询调查、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科技园区等。其中,大学科技园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日益明显,现已成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中认可度最高的一种形式。2017年,盐城工学院与盐城高新区共同创办盐城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多达50余家,致力于扶持高新技术的孵化与产业化,在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工作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文化资源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盐城工学院为例,主要包括地方海盐文化研究、实验室对外开放服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中,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中,学校组织专业学生奔赴区县、农村进行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支工、支农、支教活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
(二)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首先,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教育与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是原始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是高校应有的时代责任和社会赋予的光荣使命。其中,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理念的核心就是强调和突出“大学要走出围墙开门办学,把知识和技术优势推向社会,让高校专家和学生直接参与到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实现大学与社会的一体化。”[1]高校办学与社会服务紧密相联,并且二者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互利双赢。一方面,高校凭借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有效服务地方企业、行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高校也可通过社会服务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定位,从而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其办学活力。因此可以说,社会服务职能就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盐城工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立足行业区域发展,以社会服务为重要抓手,走产教融合、校地联合的应用型办学道路。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完善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创新体系,才能确保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变色。
其次,社会服务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0%以上,对于地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实力提升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地方高校建设和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地方高校办学离不开地方,它依托地方的存在而存在,并伴随地方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所拥有的人才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在校企科技产业平台搭建、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等社会服务中发挥着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正如学者杨科正所说:“地方高校是地方社会知识创新的加油站和精神文明的辐射中心,在地方社会总体格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突出地位,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作用可以极大促进地方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提升当地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品位。”[2]盐城工学院作为盐城地区唯一一所理工类本科院校,其学科专业布局与本市新特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格局较为契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目前,盐城市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在这一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将愈显重要,而以科技创新见长的盐城工学院在新一輪城市改革发展中也势必将发挥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国家教育法规与办学体制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高等教育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轨道,而关于高校社会服务等问题也正式被纳入了法律范畴。1999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强调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鼓励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然而,从高校服务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服务主动性不高、地方支持度不高、企业认可度不高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对于校企合作以及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形式、范围、权利、责任等缺乏具体的规定,使得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此外,办学体制也是制约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经近十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高校获得了一定的办学自主权,但是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问题依然突出。国家对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方高校根据地方实际需要灵活、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了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指导意见,但要真正落实仍任重道远。
(二)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度与作用不够明显
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能力支付原则,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学校收取的学费仅占办学经费的一小部分。与部属高校、重点高校相比,地方普通高校所得经费微乎其微。[3]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方高校教育经费配置也有较大差异。即使同一省份,地方政府对不同区域内高校的经费投入也并不平衡。这些问题已然制约到地方高校的办学积极性和社会服务的开展,地方高校办学离不开经费支持,只有获得相对平等的经费投入,地方高校才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政府制约高校社会服务的另一个问题是政府在促进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中的组织与调节作用不突出。正如学者肖久灵所说:“有关部门没有依据相关政策法规进行有效的引导、协调、控制,没有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通过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对产学研合作实施管理、调节、督促,在利益分配、成果共享上管理不健全,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阻碍了合作的良性循环。”[4]
(三)企业对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认可度不高
尽管“企业与高校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机构,它们分别承载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和使命,并遵循着符合自身逻辑的管理运行机制”[5],但是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不断构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盐城而言,近年来企业与地方高校的合作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合作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多数企业更倾向于购买能够直接投产的产品技术,而不愿意涉及需要较长周期的合作研发成果,以致于校企合作陷入了尴尬境地;二是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认为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成熟度低、风险系数大,因而对地方高校科研服务的主观需求降低。正如学者朱向群所说:“有些企业虽然对科学技术有一定的需求,但是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的制约,这种客观需求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校对当地企业的社会服务。”[6]
(四)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性主要表现为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力不强、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方面。以盐城工学院专利数为例,学校2015-2017年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为60件、178件、287件,位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但是每年真正能够用于转化生产力的专利占比还不到10%。这说明地方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以致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生产的过程环节。此外根据笔者调查,盐城地方高校还存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较少、社会服务管理机构缺失、成果转化与管理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些地方专科职业院校体现得尤为明显。
地方高校层面的制约因素还表现为高校科研人员服务社会的主动性不强,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社会服务的激励政策和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全国多数高校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聘期考评、科研成果奖励中关于社会服务的认定考核流于形式。由于学校对在社会服务中投入大量智力、人力的人员没有给出合理的认定补偿和激励措施,致使学校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理论设计、论文发表等方面,从而严重削弱了教师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校服务社会的法律法规与评价制度
国外发达国家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经验之一就是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如美国的《莫里尔法案》、韩国的《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日本的《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等。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制定产学研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各方参与产学研合作以及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通过立法形式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此外,国家还应尽快构建高等学校分类评价制度,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建立起多样化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标准,切实推进教育督导立法和社会化评价。对于有一定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应将社会服务这一职能纳入高校办学的具体化考核指标中去,引导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于社会服务工作开展不力、成效不佳的地方高校应视情形采取减拨教育经费、核减招生指标、停报科研项目等处罚措施。
(二)地方政府加大对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是校企協同、产学融合的重要纽带,在区域创新与产学协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地方政府一是要加大政产学研合作的宣传力度,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手段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校地合作的浓郁氛围;二是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财政预算、企业资助、重大科研课题立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制定税收减免、成果转化补贴等优惠政策,按照市场经济和风险投资的规则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和有效使用;三是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相关制度,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地方高校主动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宏观调控、监管与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区域企业和地方高校从事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区域企业参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全过程
尽管区域企业与地方高校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社会组织机构,但是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追求。事实证明,区域企业深度参与地方高校教学、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双方的沟通与认识,而且还能够凭借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一方面,企业通过融入地方高校教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参与课程开发及质量评估,建立起符合行业需要和企业需求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地方高校科研或联合组建科技研发中心,共同研究企业发展和现实生产中的重大技术课题,从而解决合作方的技术难题和瓶颈,进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纵深发展。[3]
(四)地方高校探索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当前高校社会服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强化和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一是要地方高校设立和完善社会服务机构和平台,重视创建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构建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为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二是要地方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行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从根本上引导科研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从事课题研究、专利研发等科技工作;三是要地方高校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借鉴美国哈佛大学关于专利商业化开发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特别是对地方高校以科研成果作价入股的企业,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对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努力形成科研成果来源、技术许可服务和专利实施环节的紧密衔接,促使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得以转化和产业化。
(五)地方高校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通过调研发现,地方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建立健全与社会服务相关的配套管理制度。如前所述,由于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在职称晋升、岗位晋级、聘期考评、科研成果奖励中不能得到合理的认可,因而削弱了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鉴于此,高校应重建职称评审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建立起面向社会服务型教师的评价指标;打通课堂教学与社会服务的界限,将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时间折算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根据教师在社会服务中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给予相应的科研配套奖励;将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绩效与工资薪酬相挂钩,实行社会服务导向型的薪酬分配制度,从而不断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杨科正.地方普通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培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7(6).
[3]陈新亮.地方高校增强服务社会职能[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4]肖久灵.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4(2).
[5]周绍森,储节旺.地方高校如何走出误区科学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
[6]朱向群.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