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

2019-09-10 07:22于广跃
速读·上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

摘 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并逐渐中国化,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哲学传统相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理论的探索;其次阐述了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资源;再次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最后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的重要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思想资源;形成;发展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要求,特别是20世纪以来,它更是我国哲学发展的主体,也因此形成了一个中国哲学的新传统。和过去很多的哲学一样,马哲的中国化传统也是逐步形成的,它显示有诸多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设立,经过毛主席不断的完善,在如今的中国得到了弘扬。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理论的探索

从五四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哲学及逐步的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早期的思想创造者的中国化思想是不完善的,经毛主席不断的完善后,逐步的发展成为了引导我国哲学发展的主导思想,甚至已经成为了我国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传统,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們都不是很重视这方面的哲学理论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我国才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思想,并且探讨了很多理论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马哲思想中国化进程里出现的,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第一,马哲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其内部存在着很大的理论性问题,比如在中国化过程的里的内涵及性质和规律,还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等内容上,都有着理论性的问题存在。第二,在马哲思想中国化的进程里,诸多的相关前提内容都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理论性的。第三,在马哲思想中国化的进程里,有很多相关的理论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三、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资源

所谓的马哲思想中国化发展,就是指将马哲思想与中国的国情进行一定的结合,在这个前提下,不断的对马哲中国化进行创新,这也是我国研究马哲实现那个的目的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不仅包含我国实际的发展现状,同时也包含了我国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以及哲学传统等内容。因此,从广义上来讲,马哲中国化的资源是非常多的,包含着了马哲思想的经典内容以及传统中国哲学文化还有现代国外马哲思想等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拓展传统哲学思想和国外哲学思想研究范围,不断的对相关的书籍进行翻译,人们也开始对国外的相关人物进行不会断研究,这种发展对我国马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特别是推动了马哲思想中国的进程。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马哲思想中国化发展的主要人物,李达先生针对马哲思想以及传统中国哲学还有国外哲学思想这三者的关系研究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构想,并且对马哲思想和我国传统哲学以及国外哲学思想的体和翼的关系进行了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马哲思想是主体,其他两种思想都是服务于马哲思想,这也是以丰富的思想资源推动马哲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在如今的我国,很多的学者都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实践。特别是这二十年,通过其发展表现来看,各种马哲与马哲思想有关的书籍被翻译,并引入到国内,也逐渐的开始探讨这些相关人物的思想,人们对马哲在国外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正是如此,我国的马哲思想发展拥有了诸多的资源支持。

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的重要推进

中国共产党不断的马哲思想进行创新,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今,我国的马哲思想研究人员最重视的就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正是如此,马哲思想一经传入中国,就逐步的开始改造我国的现状,也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道路予以正确的引导。在这一过程里,我国最先研究马哲思想的人员,将马哲思想和中国传统的哲学进行了一定的结合,而且毛主席又完善了马哲和中国传统哲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员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继承这种优良传统,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以此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体系。

综上所述,随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一旦将之纳入马哲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将会对马哲思想中国化构建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而以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样化分化发展也会因此而成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阐释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阚丽丽,侯桂芳.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默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4).

[2]陈德玺,王勇.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对几次重大争论的反思[J].凯里学院学报,2012(01).

[3]沈丽波,谢丰泰.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变革与展望——对哲学发展中一些倾向性问题的反思[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Z1).

[4]郭广.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本身——兼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3).

作者简介

于广跃(1985.05—),性别:男;籍贯: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区域发展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