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琳 冉雨晴 邱爽 段玉涵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主要形式的艺术与设计作品正不断浸入我们的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对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作关系引起的变革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审视具有现实意义,努力提升视觉艺术的审美维度和艺术创造性,在技术与艺术的更高的融合中跨越现实的局限,创造新时代的新媒体视觉艺术作品,是我们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追求。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技术性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载体
视觉传达设计以信息传达为目的,传达的最终表现也永远脱离不了媒体。图形、影像、文字、色彩以及它们之间的编排关系等都是视觉传达的信息载体,视觉传达的载体也随着媒介形式的不断扩充而增多。人类曾经历四次信息传播革命,首先是语言传播的诞生;随之而来的是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版式编排、阅读审美也得以发展;模拟电子传播的诞生标志着第四次信息传播革命的到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照相排版技术产生,网格版式完善,字体、插图更加规范,一系列模拟式电子传播技术与媒体产生并普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设计领域。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的时代,数字式信息传播已深入人们的生活,新的媒体形式相继出现,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个“新媒体新视觉”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
与传统设计门类相比,新媒体视觉传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多种媒体综合运用,全方位地进行信息传达;其次,在设计方法上,既借鉴已有媒体又有所创新,发展出适应新媒体特性的设计方法。
2.1媒体形式的发散性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视觉传达设计逐渐超越了它的原有范畴,走向更宽广的领域。数码艺术、数字影像、网页交互、多媒体广告等相继出现,数字视觉在不断挑战已有视觉形式的同时,也在充实着视觉传达的外延。多元化的视觉观念暗示着新的视觉传达方式将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产生一种新的媒体,以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为基础,在新媒体和新技术手段支持下开拓新的传达领域,继承发展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这种“新媒体”综合多种媒体形式,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于一身,结合互联网与交互技术,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和交换性,成为新媒介、新技术条件下一种特定的传达方式,真正实现全方位、多感官地信息传播。
2.2视觉传达的变异性
作为视觉传达的最新发展,新媒体视觉传达的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与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形式具有原则上的相似性,但在传播、显示、操作等方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差异。例如:相对于印刷品而言,显示屏幕更适合“浏览”而不易于“阅读”;“新媒体”中各种信息以相互链接的方式存在,彼此没有顺序上的固定位置,信息随浏览者的选择以非线性的方式输出,而传统媒介,无论是书籍或是影像,信息呈现都受到预先安排的顺序制约:传统传达领域对于技术更新的反应相对迟缓,而以高速发展的科技为其信息传播基础的“新媒体”则要求设计时刻与科技紧密结合,并随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出更新的传达形式。发展迅速的“新媒体”为设计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表现手段,帮助实现更多的创意可能,为大众带来更新鲜的视觉体验与更富于趣味性的信息获取过程。
2.3技术性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无不彰示与21世纪科技发展的密切关系,无论是激浪艺术、前卫电影、电子作品、视频装置以及互动艺术,借助技术创造的革命和媒介转化的普及,不仅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艺术思潮,而且还根据各个媒介不同的技术特征,制造了大量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随着信息社会的纵深化发展,创造出多样而富有变化的审美体验。
2.4连结性
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对比新媒体艺术,我们可以把之前的传统艺术称之为“架上艺术”或者“表述的艺术”,而新媒体艺术则是一种“活动艺术”或者“观念的艺术”。新媒体艺术将时间的概念引入作品,并且将观众的观看视角作为构建艺术作品的因素,将观者与作品连结起来。
三、虚拟现实的应用——视觉传达设计的飞跃与创新
视觉传达借助“新媒体”实现了突破性创新,相对于传统视觉传达方式,“新媒体”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艺术设计具有了身临其境性和交互性,进而实现了所谓的“身临其境的艺术设计”,在视觉上和功能上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是身临其境性。虚拟现实艺术设计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身临其境性,“身临其境性”是指特定环境提供的感觉通道和人获取感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是交互性。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人与设计作品的交互性。交互性是指人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中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
第三是直观性。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直观性是指设计师能够在设计的全过程中“身临其境”地看到设计的结果,在设计之初就能为人们全面、具体、实时地显示出作品在设计完成后的实际形象和应用效果。
新媒体视觉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些时日,但她仍旧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我们要在社会不断前进科技文化背景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她和研究她。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1996
[2]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德)奥利弗·格劳著 陈玲译《虚拟艺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林韬《关于数码艺术的视觉品格》数码艺术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8)
[5]邱志杰《新媒体艺术的文化逻辑》(节选) [M] 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信息: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