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宜良竹编传承现状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宜良竹编急需受到保护。这不仅关系到李加云一人,更关系到云南省传统手工技艺文化背景的完整性。在李加云父辈之前,这门手艺一直以来都是家族内部传承。在那时,综合市场需求、工业形态以及群众意识等众多因素来看,确实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和有效的传承发扬。随着时代飞速发展,科技和工业迅速占领人们的生活,此时手工业格局和手工文化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必须及时有效地做出回应。
李加云出身竹编世家。懵懂年少便开始了竹编学艺,和家里的长辈们干着唯一的手工活——竹编维持生计,一做就是40年。说到竹编的源头,北羊街贾家村的“贾神仙”在村子后面的温泉寺出家,他最喜欢用竹篾编织小鸟、蜻蜓、蛤蟆、扇子、灯笼等常见的物件。其中竹灯笼最为精致,蔑细如丝,蔑薄如纸,内外三层,风吹不灭,雨淋不熄。之后“贾神仙”便把技艺传授给温泉寺的火工道人何小斗,再传至温泉寺西北六里茴香村之李氏,贾氏竹编在李家传承六代后终至李加云。这似乎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李加云在2006年4月参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宜良开展的竹编手工艺培训中遇见了日本著名竹编大师八木泽正。据李加云口述,当时村子里很多竹编高手都参加了培训。八木泽正一开始就要求学徒按照做竹编的工龄战队,而李加云的工龄最长,老师布置下来的各种考核他基本都拿第一。这也为李加云成为八木泽正的嫡传门徒做了铺垫。如此,从胡椒叶、象眼块到青海编、铁丝编、松叶编、梅花编、葫芦编,李加云的竹编作品踏上了从传统走向艺术化的变革道路李加云的三个女儿均无学习父亲精湛技艺的想法,这使得家族传授的原始途径成为空谈,社会途径就变得至关重要。纵观宜良竹编传承形勢,处境显得相当尴尬。虽然追求“绿色环保、质朴自然”等意识形态逐渐回归人们的生活,但伴随的是高标准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以及不同消费者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这必将对产品形式单一、具有强烈传统艺术形态的宜良竹编带来冲击。反观宜良竹编从业者,手艺尚佳的基本上年龄偏大,年轻人也对传统手工技艺提不起兴趣,且受到市场逐渐压缩带来的影响,订单减少,从业人员也逐年减少。据业内人士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生产性保护传承、传习馆保护传承、博物馆保护传承和民间自发保护传承等几种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以上几种方式均可纳入考虑范围,但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需要综合考虑整体环境和形势做出选择。
二、云南宜良竹编可持续发展空间与模式探究
宜良县地处云南省东部,地势北高南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助于竹材的生长,为宜良竹编产业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据调查,迄今为止宜良县竹编技艺精湛的还有数十人,尽管其中大多数人仍然处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但大部分人还是对振兴宜良竹编产业怀揣着美好的憧憬,这表明了宜良竹编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核心精神和信念依然深深扎根在宜良人心中。
21世纪多元化、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对传统手工艺来说是困境也是机遇。信息化工业社会缺少的生态气息唤起人们对手工产品独特底蕴的再次追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契机和市场。通过宜良竹编工艺和竹编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创造出可替代工业制品的原生态产品,是较为合理且有广阔前景的方式之一。我们可以认为,快节奏的信息化生活和没有灵魂的工业科技制品,正逐渐唤起人们对原生态感受的渴望。在这样一个时代潮流下,生产出符合人们预期的工业替代品,将对宜良竹编事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使用生态原料替代工业材料对环境的保护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毕业设计的研究主题就是如何将竹编与手工皮革工艺完美融合,创造出既趋向时尚潮流又不失自然质朴的产品。作为工作室的毕业设计项目,我们一如既往地推崇代纯手工制作,让产品有灵魂有底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但考虑到规模大得多的竹编产业,适度地加入流水线生产方式既能保证利润又最大程度的保留人文气息是必要的妥协。
在加入流水线生产的同时,应尽可能保留能体现手工竹编精湛工艺的部分,一方面为了避免同质化带来的不良影响,违背我们最初的理念。另一方面做到每一件产品的独一无二,于品牌的建设与推广,于口碑和知名度的积累都有益处。
建设竹编博物馆。据李加云口述,他大部分做工精致、耗时耗力的作品都被地方政府或机构收藏,留下来的所剩无几。笔者认为,李加云可以建设自己的博物馆,通过建造博物馆的方式尽可能全面地保留竹编工艺的精髓,这是属于宜良人民的财富,同时也是崇尚手工技艺的后辈们的财富。
游历各地开办传习班和展览。在家族后继乏人的情形下,应当尽可能挖掘全国各地的好学年轻人。李加云已声名远扬,各地开办传习班必定座无虚席。这时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深入的教学,发掘天赋过人、好学上进的年轻人纳为学徒,不仅能将世袭技艺传授给下一辈,更重要的是宜良竹编能借此机会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这将对宜良竹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非凡效应。另外,与拥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开办专题讲座和选修课程,在较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推进,亦能有不错的效果。
数百年来,竹编一直悄无声息地融进我们的生活中。但在面对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变化莫测的跨越时期时,这一技艺没有经受住考验。即便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逐渐关注到这一处境艰难的手工艺,也几乎没有谁能对它面临的问题一语中的。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产品设计中科学的理论方法对这一技艺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究,试图找到阻碍它发扬振兴的真正原因,并为它适应现代转型和设计创新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宜良县志编纂委员会.宜良县志[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6
[2]杨庆贵.《云南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J].《云南农村经济》.2003
[3]张达光《浅谈竹材建筑》[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
作者简介:
文静(1981.07--),女,云南昆明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研究
《2015—2019年云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5—2019年云南省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作者信息:云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