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否不仅关系着学科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发挥,更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开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积极转换思想观念,改进与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最终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一、注重课堂提问环节,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课堂教学的进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观念和思想,全面深入地分析与研究语文教材,明确语文知识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来精心设计问题,保证问题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再选择合适的时机向学生提问,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探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时,为了锻炼学生们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我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们设计了课堂提问环节,问题如下: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黄河发生这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黄河?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开始对问题进行思考,经过学生们的思考与分析,学生们最终得出答案。这样一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注重课堂提问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开展分组讨论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分组讨论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可以打破学生之间的隔阂,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地将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每个小组内成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充分奠定合作与竞争的基础;其次,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任务,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并促使其转化为主动合作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沟通、互动与讨论,实现合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学实效。例如,在教授《草原》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我为学生们开展了分组讨论教学。在上课准备阶段,我对学生们进行了分组,每个小组5人,成员确定好后,我再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们布置探究任务,如下:作者看到了什么样景色才有了这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使人感到一眼望去都是绿色?作者初到草原时产生了哪些情感?任务布置完成后,小组成员开始结合课文对探究任务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各组得出结论。随后,我让各组选派出代表回答讨论结果,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结果,我做出总结。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分组讨论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实用价值,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搜集各种与学生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相关的元素与素材,并适当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此还原和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促进学生知识思维向应用思维的转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探究。
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导入了生活中父母为孩子奉献的事情。通过让学生们回顾生活父母的行为,让学生们感受到父母的伟大。这样一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是新课程改革下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动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一直局限于传统观念和模式之中,而要积极地转换思想观念,通过注重课堂提问环节、开展分组讨论教学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等策略的运用,推动小学语文课堂的转变与革新,最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责编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