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东
3月5日,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预算报告是国家账本,账本里面有时代变迁,有国计民生,有国家“家底”。国家账本的每一个数字、每一笔收支、每一条政策,都牵动着代表委员的心弦,并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国家账本富含民生
国家账本是政府部门一年工作资金需求的全景窗口。今年的国家账本传递了2019年民生五大信号,富含民生需求。在当前经济下行、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势下,翻开国家账本,民生情怀扑面而来。
其一,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增加市场主体活力。根据预算报告,今年要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包。短期来看,减税降费会对各级财政带来压力,但长远来看,可培植财税资源,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其二,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增长14.9%,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根据预算报告,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38.78亿元,增长14.9%。将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最高额度分别提高至15万元和300万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财政充当稳就业的主力军。
其三,养老金标准平均提高约5%,提升“老有所养”保障水平。根据预算报告,从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社保方面支出的增幅,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长水平,是着力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
其四,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18.9%,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根据预算报告,今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260.95亿元,增长18.9%,增量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中央财政对脱贫攻坚加大精准投入,对专项资金的科学分配、高效使用和全程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五,教育支出增长8%,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34800亿元,比2018年执行数增长8%。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增长13.1%,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增长26.6%。今年国家财力虽然紧张,对教育的投入仍继续增加,充分表明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发展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托起未来的希望。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提请审查的预算报告,40多页的内容中图表附件占了一大半,图示数量是去年的两倍,其中很多涉及减税降费等百姓民生的新实惠。预算报告大“变身”,多图解说民生新实惠,国家账本一目了然,“看不懂”成为了历史。
做好“加减乘除”保障民生
“我们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同时,我们也要打好‘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好,花在刀刃上。”财政资金如何花,花在哪里,如何防范风险?作为国家“钱袋子”的“总管”,财政部部长刘昆3月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给出这样的表态。
预算报告明确,201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发挥好逆周期调节作用,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力”体现在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和加大支出力度;“提效”体现在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其中减税降费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头等大事。今年将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落实好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居民税负。同时,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清理规范地方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加强收费项目清单“一张网”建设,健全乱收费投诉举报查处机制。
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也不是要搞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要实施逆周期调节,更好应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着力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改善民生。
如何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刘昆部长以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一形象的比喻作了解答。
做好“加法”,就是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重点增加对脱贫攻坚、民生等领域的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重点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这样将有利于向外界释放财政政策积极有力的信号,更好引導企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做好“减法”,就是节支裕民,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中央财政带头严格管理部门支出,一般性支出要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
做好“乘法”,用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减税降费是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头等大事,国家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更好地引导企业预期和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
做好“除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做好预算绩效监控,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在两难选择中兜底民生
在经济下行趋势下,既要增加财政供给稳增长,又要减税降费惠民生,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减税降费给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但同时也影响政府财政和社保收入的增幅,这是一把双刃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用什么办法弥补收支缺口呢?钱从哪里来?最常见的手段就是扩张赤字,增加债务。今年国家适当增加了财政赤字,以缓解两难甚至多难的问题。根据预算报告,今年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7600亿元,比2018年增加3800亿元,赤字率由2.6%适度提高到2.8%。
一个国家的赤字率保持在怎样的水平,并没有什么金科玉律。当下人们时常引用的警戒线,来源于1991年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该条约规定,加入欧盟的国家,不应有“过度赤字”,赤字占当年GDP的比重不应超过3%, 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应超过60%。这两条就是国内专家在论述财政赤字时经常引用的“国际警戒线”。其实,《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的警戒线原本是欧盟成员国妥协的产物,与中国本无关联。
既要大规模减税降费,又不能大幅度举债,在此情势下,弥补收支缺口应有新思维。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民生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通过严格科学的绩效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政府也要进行自我规划,真正过紧日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中央财政要开源节流,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通过这些手段,可以节约不少资金。
本年度赤字率确实提高了,但在3%以内。这个数字是审慎的、适度的。适度提高赤字率,综合考虑了财政收支、专项债券发行等因素,也考虑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留出政策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适度提高赤字率是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体现,有助于通过财政手段激发经济活力,更好引导企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再难不能难民生,财政部门从兜底民生角度出发,适度安排财政赤字率,是负责任的表现。从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约5%的幅度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2019年中央财政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271.01亿元,适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慢性病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2019年要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标准,同时报销比例还要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这些实实在在为民生兜底的财政政策,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改革获得感、幸福感。
不过,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是,要谨防地方债风险。根据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预计未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将得到较大幅度增加,政策方面应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