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
人民政府为人民。一如往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民生为主线,百姓关心期盼的都有回应,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成绩单。同时也表达了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的决心,展示了继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的路线图。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体会到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遇到了困难和挑战,更领略到中国经济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之感奋。
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回顾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李克强总理的一声感叹令人动容。
这是一份鼓舞人心的成绩单,GDP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增速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中国经济“块头”大了,增速自然会慢一些,但增量不可小觑。从2017年的82万亿元人民币到2018年的90万亿元人民币,GDP总量从“8”字头到“9”字头只用了一年时间,显示出中国经济整体仍旧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而且这个6.5%的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也是最高的。这份成绩单,充分表现出中国经济的定力、活力与魅力,彰显出中国经济良好的基本面和应对压力的韧性和动力。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人均GDP逼近1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7%、新兴工业产品如铁路客车、微波终端机增长超过一倍、网上零售额增长23.9%……这份成绩单是在国际上保护主义压顶、对外开放面临新挑战的艰难情形下取得的;是在全球流动性吃紧、市场供需不确定性增加的复杂环境下取得的;也是在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取得的。沉甸甸的成绩单饱含着中国人民顽强奋斗的精神。
在这份成绩单中隐含着科技创新的力量。“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眼”巡空……近年来,中国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令世人为之惊叹。依托这些尖端科技成果,人们看到中国未来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发展潜力,抢搭新一轮科技革命快车的机遇日渐清晰。
如果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有什么不同的话(其實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坦承问题、直面挑战,就是分析困难、正视困难、解决困难的表述多了一些,就是论述问题的篇幅越来越大。中国经济正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报告点出的问题也都是大家十分关心、感同身受的。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下行,发达国家自扫门前雪,有限的需求要优先拉动其国内经济,并处心积虑地将风险流动性“外溢”,于是美国挑起贸易战,制造种种理由限制中国出口。
从国内来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面临来自本身的制约,也就是“两难”状态:如果一味强调发展新动能,传统企业、旧的生产力一哄而散,就会造成大批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如果不继续进行新旧动能的转换、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试图通过加大粗放式投入、上一些对环境有污染的低端项目,表面上GDP会光彩一点,但又回到老路上去,导致多年来为之奋斗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成果付之东流。
报告实事求是,通过客观表述,把成绩说足,把困难说透,既鼓舞士气,又不盲目乐观,是一份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报告。
应时而变的预期目标
总体而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年经济社会预期目标的设定,符合当下国内外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应时而变的科学决策。
首先,预期目标实事求是。2019年社会经济工作预期目标中,经济增速是国内外最为关注的一项,也是左右中国经济大局最基本的因素。GDP设定6%~6.5%的增长率,客观而言,是近20年来最低的。但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6%~6.5%的增长率相较于同类新兴市场来说,还是较高的。全球经济整体下行,中国经济不必硬撑着高速运行,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跟着大势走,适当下调增长速度,既符合经济全球化规律,大家都是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不可能“鹤立鸡群”,又是针对中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所作的调整,不必固守7%的防线。
其次,预期目标积极稳妥。主要预期目标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预期目标留有一定余地,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设置区间目标可以留有余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5%的预期目标,体现了对经济运行态势的科学研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基于保障就业的考虑。预期目标的其他项目也都符合中国实情,比如进出口稳中提质,在国际贸易摩擦的局势下,进出口要想大进大出已然不可能,提出稳中提质,是十分稳妥的。脱贫攻坚给出了“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是个硬指标,按照目前贫困人口的存量来说,这个指标是必须的。
再次,预期目标需要艰辛努力。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更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要做好打硬仗的充分准备。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有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困难不容低估,信心不可动摇,干劲不能松懈。唯有奋斗,才能成就历史;唯有实干,才能创造未来。
克难攻坚的政策取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第二部分赫然突出“政策取向”四个字,这是向全国人民表示政府有充足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应对扑面而来的困难和挑战,克难攻坚,爬坡过坎,凸显信心和力量。
“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节包括标题符号在内的75个字,为2019年宏观政策取向定了总调子,每一句话都力扛九鼎。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两大主力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意为财政要有作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减税降费就是财政积极作为的表现,放水养鱼,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市场主体积蓄活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意为货币发行要平稳适中,利率调控要谨慎,银行准备金要适量,保持市场流动性不缓不急,说白了,政策手段留有余地,可从容进退。
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意识。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稳增长首要是为保就业。今年城镇新增就业要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达到近几年的实际规模,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
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很重要,在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势下,政策部门要顾全大局,要有全国一盘棋的精神格调,相互补台,形成合力。比如,近期围绕民企纾困,中央各部门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个别政策部门没有跳出部门利益圈子,总体协调性差,“对冲”了政策效益,影响中央政策整体发力,许多小微企业似乎没有得到实质性政策实惠。
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区间较大,即6%~6.5%,跨越幅度达0.5个百分点。这也体现了经济发展不确定背景下,经济增速目标不可能过于精准。但政策取向一定要围绕这个区间运作,力求见事早,有一定预期性,特别是要进行逆周期操作。近年来,降准充当逆周期调控“马前卒”,有效地保持了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政策取向的最终目标,是一切工作的最终考量。持续健康发展就是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为此,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发力、务求实效。
新的一年,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步入关键之年,更加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再创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系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