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个的农业生产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非常有限,无论其劳动者素质、粮食数量或是粮食质量等,都处于一个相对低下和弱势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把千家万户处于松散状态的农民联合起来,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的经营模式,在各地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而且带领了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大大提升了我国农民种粮积极性。
全方位服务解决“买卖难”,农民轻松对接市场
根据调查分析,卖难、买难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有73%农村人口,53%常住农村,由于年轻的男性劳动力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称之为“386170”部队。这些群体多表现为知识水平低,农技知识少。由于信息传输相对闭塞,获取相关信息渠道非常弱,不会辨别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等现实条件决定了一些地方农民买到放心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比较难。另一方面,农民现实条件也决定了其买卖难问题,因销路不畅,农产品将尝试丰产不丰收。
在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统一使用、统一配送,保质保量地把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送到社员田间地头或家里。首先,农资产品统一购买形成了一定规模,降低了社员的农资投入成本;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为社员开展田间技术指导,还有的采取农业技术托管的形式,把一些懂技术、会管理、有富余劳动力的社员组织起来,按照种类分别建立托管项目小组,由合作社统一调配,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社员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帮助缺乏劳动力和技术水平低的社員进行田间管理;最后,专业合作社探索各种模式统一销售产品,合作社通过培养自己的销售队伍跑市场为社员提供销售服务或者建立“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模式,不仅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而且成规模发展了当地经济作物。
合作社名牌做“红娘”,让农民腰包鼓起来新形势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服务内容更丰富、全面;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不断涌现,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由被动变为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中有了话语权,为粮食增产提质奠定了基础。截至2018年6月31日,全国约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29万家,其中存续正常营业的约为210万家。全国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46.8%,社均成员约60户。随着农民合作社内部组织不断健全,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入社经营和增产增收能力显著增强。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合作社当中,能够带动入社农户户均增收2000~4000元的合作社达到40.2%,6000元以,上的达到24.9%,2000元以下的18.1%,4000~6000元的达到16.9%。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从事产业门类、经营业态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向生产、供销、信用业务综合合作演变。据估计,超过一半的农民合作社提供产加销一体服务,服务总值达1.1万亿元。部分农民合作社积极开展内部信用合作,为成员提供融资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问题。有的农民合作社与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贷款公司合作,引入外部信贷资源,发展供应链金融,解决成员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农民合作社发展还有向社际联合发展的态势。据估计,基层自发成立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已经超过1万家。这些联合社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为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制度基础。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农民将会获得更多丰收,实现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