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集体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据说,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高额的“奖金”。于是,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个“一字千金”的成语。苏代听了这个故事,便把他推荐给齐王。
“老先生”的由来
老先生这一称呼,一般是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尊称。这种称呼最早见于《史记·贾谊传》中。到了明朝时,通常把当翰林官的人称为老先生。尽管有的翰林官年龄不大,但仍被人称之为老先生。到了清朝,则把做相国或两司抚台的官员也统称之为老先生。时至今日,老先生这一称谓有了多种含义,已经只是尊称,有时还含有戏谑和讥讽的味道。
“三只手”是什么意思
“三只手”一词,源于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坛黄金》。该剧第四幕第四场中,老吝啬鬼龙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怀疑仆人。仆人伸出手給他查看,看了一只手,又看另一只,最后不甘心还要看“第三只”。于是, “三只手”作为小偷的代名词,便被沿用至今。
依样画葫芦
北宋初年,有个翰林学士叫陶谷,在宋太祖赵匡胤身边担任起草各种文告的工作。时间一长,他自以为有功,便向宋太祖讨个高官做。谁知宋太祖却说: “翰林学士起草文告,无非是参照前人的旧本,其间不过换几个字句,充其量不过照葫芦画瓢而已,谈不上有什么贡献。”陶谷深感失望,一气之下就作诗自嘲,其中有这样两句:“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从此以后,“依样画葫芦”就作为一句熟语,流传在人们的口头笔下。常用来比喻模仿别人,毫无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