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简介
沈嘉柯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进入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蝉联两届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奖。已出版《愿你从容地生活》(清华大学出版社)《沈嘉柯精选集(三卷本)》(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人生是一场雅集》(江苏文艺出版社)《与岁月温柔相待》(武汉大学出版社)等50多本各类文学作品,畅销百万册。担任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委、中国青少年写作营导师。现为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湖北省青联委员。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社会科学报》《新华日报》《散文》《杂文选刊》《南方文学》《中华活页文选》《语文报》和加拿大《环球邮报》、新西兰《先驱报》、美国《侨报》等各国报刊发表数百万字散文、小说、诗词赏析、文艺批评、杂文随笔等,入选全国数百种最佳文学选集,最有影响力文库等。被中国之声、《中国青年》杂志、《青年文学家》杂志专访报道。先后于《作文素材》(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指导刊物)、《高中生学习》开有看图作文解析、古诗词赏析专栏。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教阅读、全国各地中小学语文考试均选用沈嘉柯文章作为阅读理解题。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这段序言交代了诗作的背景:在唐宪宗时代的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的秋天,我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在弹奏琵琶。听着那铮铮琵琶声,有京都的音韵。询问弹奏者得知,她原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习过。后来年纪老了,美貌衰退,只能嫁给商人。我命人摆好酒席,让歌女畅快地弹几曲。弹完之后,歌女露出忧愁烦闷的样子,說起自己年轻时欢乐的生活,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漂流。我离开京都,外调任职两年来,心情恬静安定,被她的言语触动,这夜才感受到被贬职的感伤。因此写了一首长诗赠给她,共有616字,命名为《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开篇的这六句,介绍事情发生的背景。浔阳江头夜晚送别客人,秋天一派萧瑟之景,枫叶红,荻花白,对照鲜明。主人下马,客人上了船,别离在即,举起酒杯想饮酒,却没有丝竹管弦伴奏,虽然也喝醉了,却并不欢乐,心境悲凉,一别两茫茫,江面倒映着月亮。忽然听到江上有人弹琵琶,主人忘了回去,客人忘记出发。循着声音探问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停下来,却没有回复。移船靠近邀请对方见面,重开酒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这几句充分显示了白居易的叙述功力。强调了歌女的迟疑和羞于露面,成为千古名句。专门用来作氛围的渲染,悬念的深藏,诱人好奇。只是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了几声,曲调还不完整,就蕴含感情。这就叫“先声夺人”。只有真正满腹心事,心怀幽怨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效果。好比有故事的人,叹一口气,还没开始讲故事,那种情绪已经扑面而来。这也是写作当中最为实用的烘托手法。歌女低眉顺眼,信手弹起来,说明她的老到熟练,讲述的过往经历都是真的。拢、捻、抹、挑,都是弹琵琶的指法,先弹了《霓裳羽衣曲》后弹了《六幺》。《六幺》又名《绿腰》,是唐朝的琵琶流行曲,技术难度很高。《霓裳羽衣曲》就是给杨贵妃跳霓裳羽衣舞伴奏的曲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一段都是在描写歌女的琵琶弹奏技艺格外高明,弹起来,大弦像疾风骤雨,小弦像窃窃私语,大小弦一起错杂弹着,嘈嘈切切,仿佛大小珍珠落在玉盘上,一时间像花底下的黄莺鸣叫般婉转流畅,一会儿又如同冰下的泉水,寒冷凝固,受阻滞留,声音暂停,极尽幽微愁恨。这么无声的片刻让人回味沉浸其中,胜过有声,忽而声音再起,好似银瓶突然破裂水浆四溅,铁甲骑兵突然挥舞刀枪发出响声。最后收尾,在琴弦中心划拨一下,四根弦齐响一声,就像撕裂布帛。
虽然有些古曲失传,但听过琵琶弹奏的人都会发现,自己的感受就跟白居易一样。琵琶的表演,就是这样的效果,兼顾了凌厉和幽怨,可以如泣如诉非常哀怨,也可以金戈铁马杀机四伏。那么多人听琵琶,只有白居易如此准确写出这种感受,就在于字词运用上的精练,他的通感,符合表达的内在逻辑。
运用通感的诀窍就在于,不同事物给人类似的感受。裂帛让人惊心,银瓶破了水花四溅,格外森冷锐利。比喻为雨声、私语,不稀奇,比喻为黄莺在花下鸣叫,泉水在寒冰下凝滞,也不稀奇,一般人都能观察到。珍珠和玉盘都是美好事物,但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很别致。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后面的部分,讲述了歌女的前半生。白居易所处的时代是中唐,跟李白、杜甫这样的盛唐诗人不一样。他的作品,更富有文人气息,也有了浓郁的学术味道。他把自己的诗分了类,有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一样,都被白居易划分为感伤诗。
这首诗的感伤,很容易看出来,属于拿别人的故事,讲述自己的心事,借他人的酒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歌女的颠沛流离,色衰爱弛,昔日的风光无限,年老无可奈何嫁给商人,商人偏偏更加在乎钱,不在乎感情,只管去浮梁做茶叶生意。曾经的欢乐,变成过眼云烟。白居易在这一刻,把自己的失意都投射在了歌女的人生上。帝王决定臣子的命运和悲喜,恰似顾客决定歌女的荣耀和哀乐。白居易以才华能力忠诚取悦君王,好比歌女以姿色琵琶技艺取悦客人。归根结底,依附者,命运不能自己掌握。从门庭若市炙手可热,到门可罗雀,人生命运回头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是四个字——同病相怜。
白居易说浔阳偏远没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管弦,说黄芦苦竹围着宅子疯狂生长,云云,都是百般哀叹和抱怨。他跟歌女说我要为你写一首《琵琶行》。
歌女的晚年还会幸福吗?肯定不会了,人生走到这样的境地,无可奈何。不过,她的人生有这样的奇遇,也得到了一丝慰藉。
白居易担心的,是自己今后的人生,还能召回京都获得重用吗?《琵琶行》说到底,其实是白居易写给自己的安慰,也是写给有共鸣的人。世上的不朽,恰恰来自共鸣。
白居易觉得这样的感伤诗和杂律诗,只是抒发郁闷心情,不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他认为自己作的讽喻诗才是最有价值的。但他忽略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讽喻诗关心民间疾苦,揭露社会的压迫和黑暗,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从他的创作动机来看,一方面出于儒家传统的“仁”而悲悯,但另一方面,跟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一样,其实希望那些作品真正的读者是皇帝,期望被皇帝读到而施行德政仁政,政风清明。
而他书写爱情的杂律诗《长恨歌》,体现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皇帝和妃子完全不平等,但唐明皇和杨玉环之间有真正的爱情,那多多少少还有一丝平等的意味。《琵琶行》把自己和歌女放到了悲苦共鸣的知音人的位置。这才是真正写给世人阅读,写给读者的作品。
所以这两首诗,千年之后,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文学遗嘱
欣赏白居易的这首长诗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文学主张。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写了一篇《与元九书》,这篇文章也是写给元稹的书信,里面谈到自己的童年和成长,还谈了文学创作生涯,感叹文人常常遭遇的一种霉命——“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
他的意思就是,厚古薄今人之常情。还拿韦应物举了个例子,韦老师的五言诗一直写得很好,但他活着的时候,大家不当一回事。等韦应物去世了,才红起来。
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活着悲惨,死后不断加上美誉,最终升入神殿。说句老实话,谁不想活着进入殿堂呢?实在是活着看不到,也只能随缘。
白居易还谈了自己的诗:“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仆,是对自己的谦称。就是因为知道时代常常跟人开玩笑,白居易心里一样很拧巴纠结,个人好恶和大众不一致。
大众喜欢他的杂律诗,尤其是《长恨歌》之类。但是大众喜欢的,他自己并不看重。他看重的是自己写的那些讽喻闲适之作。但当时大众不喜欢,只有元稹这样的知己,才懂得欣赏。所以他们俩关系亲密,人生难得一知己嘛。
而且他还明确说了,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今铨次之间,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如果有文人编他的诗集,他希望讽喻的要留下,闲适也不错,可以收入集子,那些杂律诗就算了,因为都是很随意写的,只不过是亲朋好友聚会,宴会完毕告别送别的情况下,发泄一下爱恨,饮酒作乐凑热闹而已,自己并不看重。
在白居易心里,最认元稹这个知音,“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在这个世界上,懂得欣赏我自己也看重我的作品的人,只有你元稹。
“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千百年后的后世,说不定也有知心人跟你元稹一样,赏识我白居易真正在乎的诗作呢?
白居易想得很远。因为他是真心在乎自己的创作。从小他就拼命读书,嘴巴长疮,手掌磨出老茧,眼睛像是有飞虫繁乱飞过,头发也年纪轻轻开始变白,等到开始当官了,仍然孜孜不倦勤奋创作。他不是李白,把写诗当成雕虫小技不上心,白居易认为创作是很重要的,写诗是有社会意义的,对朝政有批判作用。自己写的东西,以后会被怎么对待,他特别在乎。因为这份顾虑和不放心,他决定自己一定要解决。
他和朋友准备一起编辑一本《元白往还集》。可惜没多久,一群朋友贬官的贬官,生病的生病,这事就耽搁了。不过白居易写这封信,旧事重提,从人生谈到理想,又谈到一辈子的文学事业,就是为了表白自己的心迹。诗集虽然耽搁,但是话还是要找好朋友倾诉一番。
而且白居易看得很清楚,自己写的东西自己下不了手删改,那就找好朋友下手。他的好朋友元稹、元宗简、张籍、卢拱、杨巨源都是高手。
同时白居易还谈了权宜之策,“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大家先各自分手把诗集的编辑工作做一部分,将来见面再合计商谈,完成心愿。
就这样,白居易把自己的文学主张公布于天下。他这样有名的诗人,写给另外一个名诗人的信,那是肯定会传之后世的。所以他其实就是借机说清楚心里话。
其次,他这也相当于写了一份文学遗嘱。
第一,如果谁要编我的书,请按照我的取舍来编。取讽喻闲适,舍杂律诗。
第二,我自己先编一部分。免得到时候你们不知道哪些我在乎,哪些我不看重。
第三,如果我自己编得不够好,请参考我的高手朋友的意见。
不过,他其实是白操心了。古往今来这样拧巴的作者不只是白居易。很多很多的作者自己看重的作品,读者不买账。读者喜欢的,他自己又不以为然。
从这一点看,白居易站在时间长河的上游,只猜到了一半。千百年后,他的确青史留名。他的集子也反反复复有人去编辑。
作品只要写得好,又打动人心,总能被记住。以什么代表作被記住,谁说了也不算,完全看时机。这个朝代危机重重,追求变革,重视讽喻的;那个朝代繁荣起来,风气又一变,民众向往生活享受,又推崇闲适的。这事根本说不准。
《卖炭翁》一文,关心底层劳动人民,属于他在乎的讽喻名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谓十分深刻。但是真的不如《长恨歌》闻名天下,他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写成了经典。
在白居易去世以后,唐宣宗李忱就写了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皇帝直接表扬他的《长恨歌》连小朋友都会背诵会欣赏,《琵琶行》连外国人都能歌唱。
过后上千年,到今天,还是无数人喜欢得不得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天生丽质难自弃”“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简直是再用个一千年都不过时。
从元杂剧开始,只要拍杨贵妃的故事,就会用白居易这首诗找素材。
爱情故事,缠绵缱绻,永远是人性里最为相通的那一部分,最容易激发世人的共鸣。情诗写得好,率先不朽。朝代变化,时移世易,人类在爱情中的哀伤与欢喜,却没什么变化,这才是人之常情。
白居易的文学遗嘱,自然会有后世同道人来重温他的千年痴心。
(责任编辑 / 刘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