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龙
摘 要:基于对近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的研究,本文探索传主在入仕之前、为官从政、致仕之后各阶段的共性行为特征,总结传记类文言文的写作惯例,从而为广大考生备考提供有力抓手。
关键词:传记类;文言文;写作惯例
写作惯例是指不同作者在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共同的惯性特征。在全国卷语文科历年考题中,文言文阅读一直保持“3道客观单选题+2道主观翻译题”的模式,分值维持在16分。由于文言文板块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写作惯例就成了学生快速读懂文言文的有力抓手。
从选材上,全国卷文言文选文集中于正史人物传记领域。传主多是正史中的忠臣良将并且具备“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的魄力。传主的行为体现出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比如:依法治国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人性原则等等。传主的事迹可以分为入仕之前、为官从政、致仕之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同的文章在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上都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写作倾向性。
一、入仕之前
传记类文言文在开头段一般要交代传主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字号、籍贯等。
在所有的信息中,传主的品性是开头段落所要交代的内容核心。作为文臣,少年时期,传主往往具有像过目不忘的禀赋,他们大多博览群书,通“五经”,贯“六艺”。基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勤奋,传主青春年少却具备远见卓识,出语不凡,善于属文;作为武将,传主往往熟谙兵法,天生神力,武艺超群。
传主之所以具备上述品质是由于祖上的福荫,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自我的勤学苦练。所以,文本的开头段落还要交代传主父母及祖上的事迹。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上面的刻画可以算作对传主的正面描写。为了更加丰富传主的人物形象,选文往往还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进一步衬托传主的“闪光”品质。因而,选文开头段部分,往往会出现某位社会名流对传主或表扬、或预言或举荐。
二、为官从政
从布衣百姓到出将入相,士人实现身份转变的途径往往有限。作为普通人家的子弟,科举考试是他们取得功名进而从政为官的主要途径。作为名门望族,放纵不羁之士则偏爱累召‚不就,最后勉为其难步入仕途。
传主的为官从政阶段,我们分为事业上升期、事业下降期、归隐徘徊期来分析。
(一)事业上升期
在这个时期,传主虽偶有贬谪,但总体而言,加官进爵成为他仕途的主旋律。德、能、勤、绩、廉是当下社会评价、考察和任用干部的标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这几条标准推及到封建社会的官员考核。
对外方面,“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然而,在传记类文本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相反的现象:传主往往是通过奇兵异谋、冲锋陷阵进而攻城略地最后才可加官进爵。通过外交斡旋解决边地争端建立战功的将领在传记文言文中反倒成了少数派。
对内方面,传主加官进爵的方法则比较多样:政治方面,可以明察秋毫、昭雪沉冤、平定叛乱等;经济方面,可以设立市场、发明农具、减免赋税等;文教方面,可以设立庠序、著书立说等;民生方面,可以开仓赈灾,改良社会习俗等。
(二)事业下降期
“伴君如伴虎”,仕途波折成了官员们心底永远的痛。官员们遭受贬谪的原因往往比较固定,比如:上书替忠臣申冤;被小人谗言中伤;子女不肖伤风败俗;亲友连累等。
(三)归隐徘徊期
官员多次被贬谪,往往会心灰意冷,萌生退意。官员们申请“致仕”的理由也出奇一致:
其一,或因父母年迈或死亡,辞官请求归养、守孝。在中国封建时代,培养出忠一批忠君爱国的官员尚且不易,国君又怎可将“高层次人才”轻易放走?对于这种情形,皇帝往往不准,甚至还要以晋升官职来挽留传主。对于辞官服丧的官员,守丧毕官复原职已是小儿科。为了嘉奖“百善孝为先”的品性,树立社会的标杆,皇帝对传主往往要加官进爵。
其二,或因自己年老体弱,上书请求“致仕”、“乞骸骨”。皇帝的惯常做法是不允,升官。最后,传主多次请求归隐之后,皇帝才勉强同意。
另外,从叙述时序上看,传主从政阶段的行为事迹往往按照时间顺序采用“顺叙”的方式叙述。少部分文章会采用“补叙”方式叙述。采用补叙的文章通常以“初”“先是”等词句打头。
(四)致仕之后
为了发挥古代官员的余热,对于从政阶段没有过失,身体尚且健康的退休官员,朝廷往往会再次返聘。
傳主去世之后,朝廷追加谥号、追认官职,追授后代的做法已经司空见惯。某位社会名流往往会对传主的生平事迹进行“总结式”的评价。
当然,上述写作范式只是大多数传记类文本表现出来的共性之处。同时,不同传记文本往往会有自己的个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致仕:致,交还。仕,官位。指古代官员向朝廷交还官职。可以理解为官员正常退休。
[2]累召:累,多次。召,召命。朝廷多次下诏令要求某人为官。
[3]乞骸骨:乞求皇帝准予自己的骸骨归葬故乡,可以理解为自己主动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