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荣
摘 要:在小学只有三门课程:语文、数学、英语,上课时间比较集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只要经过多次重复、简单的机械训练,数学成绩都还不错,但是一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一下子变成七门功课,在时间分配上不是那样相对集中,另外初中数学难度也不断上升,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队伍,成绩直线下降,对数学失去信心,转化成差生;而有部分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已经养成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再加上勤学,多练,认真钻研,就转化成优等生;而大部分学生能够基本上跟上老师的节奏进行思考学习,能够跟上大部队学习,成绩起伏不大,这就成为学生当中的中间力量。在出现这样的好、中、差三个层次后,我们不能就这样按照教材的内容题目,按部就班地进行数学教学,而应该针对三种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关键词:中学数学;因材施教;教学
一、针对差生的教学。
对于这部分学生,其实他们也并不是没有数学头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一些知识不能及时过关,我们知道数学知识间前后衔接性很强,被落下一段,就像在他面前挖了一道深沟,如果又不能及时弥补上去,这道坎就会变的越来越宽,最后无法跨越。对于这部分差生,
1、针对他们给情感上的关怀,多与他们家长交流沟通,家校互动,让家长也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没有看不起他们,没有把他们放弃,从心底打消自暴自弃的想法。
2、要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初一数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可以让个别差生到讲台前面,生动演示加法法则的规律,先规定左右方向中的正方向,通过改变左右方向运动的步子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最后此学生停留的位置,来动态演示,①(+2)+(+3);②(-3)+(-2);③(+3)+(-2)④(-3)+(+2);⑤(-2)+(+2);⑥(+2)+0。这样既让该差生感觉到老师没有放弃他,又让其他学生从这个运动过程中,体会到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相反数相加、任何一个数同零相加的特点,从而找到加法法则的规律,加深对法則的理解和记忆。
3、针对这些差生的教学,老师应主动降低知识点的难度,对于这些公式法则的应用,可以多举一些简单的例题练习,让他们多练,慢慢地悟出解题的经验,从而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信心。
4、可以针对差生,进行鼓励(赏识性)的提问。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激发思维,是相当可贵的。在向学生提问,遇到学生“卡壳”时,老师不能急躁,不能给予批评,而应该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并且鼓励他们不要紧张,大胆清楚地说出来,如遇到确实有困难,就让他们先坐下来想想,或者给予适当的点拨,另外在提问时,面对差生要充满信心和期待,“相信你能行”,学生在回答时要仔细审听,而且正确评价,对于回答有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你很聪明,只要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更好”,让差生树立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评价中得到鼓舞,得到前进的力量,正如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有了自信,一切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对于中等生的教学,首先让他们掌握教材中的公式法则等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适当地提高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考、钻研的好习惯,多做多练,做过的题目多去总结反思,逐渐向优等生转化。
三、对优等生的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在掌握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让他们的余力合理安排在知识拓宽、思维开放方面,起到乐得其所。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培养优等生的创新思能力。
①让他们多做找规律的题目类型,通过观察图形或数字的特点,大胆地猜测,去发现题目当中所隐含的规律,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②让尖优生平时做题,尽量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平时老师多设计这样的练习,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独立发表意见的机会,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出新设想,探索新路子,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开发。
③让尖优生平时多做一些探究类型的题目,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在一个文件中指出,“在数学课上,让学生更多的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也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科学女星所斌子该学科的美感”。因此,开放问题,或让条件逐渐强化或者弱化,难度逐渐变大,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索,让学生去探究可能的结果、有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优等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材施教,做到首尾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分明,这样不同的学生才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才能提高整个班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斌.因材施教原则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6):4.
[2]任素霞.关于中学数学因材施教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2(01):71.
[3]赵友成.中学数学因材施教的实践探索[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五卷)[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8:5.
[4]洪笑茹.中学数学因材施教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