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既是全民普法的重要群体,也是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虽然法律教育已经纳入高校教育系统之中,但实效并不理想,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法律教育
从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到十九大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这足以表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紧迫性。同时,“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亦凸显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从大学生层面来讲,树立法治观念、掌握法律常识和具备法律素养,既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时代要求,也是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更是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
作为还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法律层面还是空白,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没有法律知识和法律信仰的约束,就会出现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高校只有重视法律教育,加大普法力度,引导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样才能增强其建设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教育现状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运用能力,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如今,法律教育已经纳入高校教育系统之中,但实效并不理想,现实情况不容乐观。
1、基础薄弱,意识淡薄。现代文明社会,学校成为绝大部分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要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入学接受教育”,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是通过学校来完成的。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包括高中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特别在高考面前,学校和學生都以对科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为主要任务,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向高考指挥棒倾斜。因此,学校的法律教育成了空白,学生对法律知之甚少,缺乏法律常识和素养。进入大学校园后,除了极少部分选择法律专业学习的同学,其他学生法律基础薄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大学校园内外违法案件频发,涉及方面众多,如财产纠纷、暴力伤人、团伙勾结以及高智商犯罪。有些大学生犯罪典型案例甚至在社会上引起多次反响,例如:云南大学马加爵因为口角连杀四名同学,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人后害怕担责任杀害伤者,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林森浩运用医学知识的高智商投毒等。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导致大学生初入社会之时便误入歧途,这正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
2、内容空泛,方式单一。大学学习呈现出自主性、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但就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和学习主要是通过大一上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其他涉及法律学习的课程几乎很少。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由于教材篇幅、课时安排和讲授方式的限制,老师对法律基础的讲解往往是形式单一,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单纯认为法不关己,高高挂起,无心向学。因此,单纯依靠《思修》课堂进行普法教育,效果不佳。
3、信仰缺乏,学习被动。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彰显着人们对法律的认同感和敬畏感,它的形成和发展既有自然演变过程,也是人类有意识选择和培育的结果。当今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我国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礼大于法的观念根深蒂固,道德礼仪代替法律成为教育手段;另一方面,学校法律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环境不理想,“应试教育”使得法律教育边缘化。由于法律信仰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重视不足,认识不够,总感觉到法律学习枯燥乏味,应付过关即可,被动性学习较多。
二、加强法律教育的途径
1、重视法律教育,营造良好氛围。高校要树立法律教育的理念,明确法律教育的目标,制定法律教育的方案和强化法律教育的执行。首先,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其次,树立遵纪守法良好形象,学校和教师要严格依法办事,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最后,营造校园法治环境,建设校园法治文化,让“润物细无声”的法律教育无处不在。
2、优化教学方式,拓展学习途径。高校法律教育要“两手抓”,既抓课堂又抓课外,形成有效的学习模式。课堂上,改变说教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借用网络、VR进行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考核将向平时遵纪守法倾斜,重视从学法到用法的实践能力。课堂外,开展“一进一出”法律教育活动,聘请法律专家进校园、站讲台,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实战经验;带学生们去法院旁听,参观监狱等,为学生们带来更直接的实践体验。
3、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对大学生来说,尊重法律和主动学法,懂法,用法是首要的。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阅读,大学生都应该保持对法律事件的关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在学以致用中树立法律信仰。同时,也要对大学生犯罪案件予以关注,认真反思,引以为戒,面对矛盾和冲突,理性、科学处理,直面心理健康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学会法律思维方式,必要时诉诸法律手段。
大学生法律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高校应将其作为首要工程来抓,为建设法治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接班人,创造美好生活,携手法律相伴。
参考文献
[1]杨彦增,粟远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
[2]陈美香.论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0(23).
[3]张阔海,宋宝萍.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局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6).
[4]李文娟.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12(3).
作者简介:赵华,女(1981.01),汉族,籍贯河南项城,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