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建刚 靳玉莉
无论是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罗溪中心小学都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出发点,以学校“灵溪文化”为依托,整体架构课程体系,使课程建设能真正扎根生长。
一、厘清“灵溪文化”,准确定位育人目标
一所学校需要怎样的课程,是由学校的育人目标决定的。学校的育人目标,则又是由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所决定的。所以,准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目标、梳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是最根本的任务。
我校确立“灵溪文化”,首先是以形象化的比喻赋予校名以全新的含义:涓涓小溪具有一种永不停歇、百折不挠的韧性。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校的灵溪精神。其次在“罗溪”校名寄意的启发下,着力打造“靈溪文化”,其内涵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愿景、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校风等一系列学校文化建设之中,是由一系列体现“灵溪文化”内涵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的成果所组成的文化体系。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在“灵溪文化”理念引领下,确立“厚德明理,包容创新”的校风,培养“和润智巧,开放灵动”的教师,培育“从善如流、敏而好学”的学生,使之成为有胸襟、有毅力、有善心、会创新、会合作的社会公民。
二、基于“灵溪文化”,科学设定课程理念
我校不仅把“灵溪文化”理念融入学校育人目标之中,同时也有机融入学校的课程建设目标之中。在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同时,进一步明晰学校课程建设目标:构建具有“灵溪精神”的优质教师队伍,培养具有“灵溪精神”的优秀学生团体,不断提炼具有“灵溪精神”的校园文化。
1.教师发展是“灵溪课程”建设之“基”
构建具有“灵溪精神”的优质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品质的保障。我校通过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拓展性课程的互补与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有力地提升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我们鼓励教师团队怀揣爱与责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广博的学识,朝着“和润智巧、开放灵动”的目标迈进。
2.学生成长是“灵溪课程”建设之“本”
我校努力构建“灵溪文化”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次开发,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开发和推广,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人。
3.文化凝练是“灵溪课程”建设之“魂”
2017年,我校着力打造了“灵溪文化”长廊,把办学理念融入学校文化长廊的设计之中,一层是“敞海纳之怀”,二层是“行溪水之路”,三层是“育上善之德”,让每一个罗小人都清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我们以打造“灵溪课程”为重要途径,在构建高品位的“灵溪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厚德明理、包容创新”的学校文化内涵,力求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三、基于“灵溪文化”,顶层构架课程体系
我校以“灵溪文化”理念为指导,经过反复讨论和多次调整,对全校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架构,保障了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结构完整性。把学校的课程目标确立为培养具有“灵溪精神”的人:一笔一画学做人、顶天立地中国人、科学创造世界人。
最初,基于“灵溪课程”目标,我们系统梳理了学校课程体系,顶层设计学校的课程框架,以培养学生“灵溪精神”为核心,构建了基于“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 五大素养引领的课程结构框架。横向包含五个学习领域,纵向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修、必修)、主题综合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拓展性课程包括学科拓展课程和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根据现有条件和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学校统一的书法课程)和选修课程;主题综合课程主要是实践类、科学探究类活动课程。
经过一阶段的实施和大家的讨论交流,我们又把“拓展性课程”中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合并,把“主题综合课程”调整为“灵溪主题课程”,这样,课程分类更加明晰,也更加突出了各类校本特色课程的地位。灵溪主题课程主要是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开发实施的校本课程,如开学课程、入队课程、十岁礼课程、毕业礼课程、安全自救课程、主题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数学节、英语节)课程等,这类课程横向贯穿整个学期,纵向贯穿小学阶段六个年级。课程框架设计如下图:
为进一步顺应学校文化和特色建设的发展需求,2018年暑期,学校又再一次梳理学校课程体系,对学校总体课程框架做再一次的讨论与修改,把书法、国防教育和科技作为学校发展的三大特色,开发学校特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点,新的课程框架应运而生。
四、基于“灵溪文化”,稳步推进课程实施
1.扎根课堂教学
任何课程的有效实施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近年来,我校教师扎根课堂教学,通过扎实的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不断探索基于“灵溪文化”理念的“灵溪课堂”特质:谦和博大,润物无声;集智互助,有机融合;结构开放,互动生成。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胸襟,为人低调谦和,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包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不侮辱,不歧视学生,以自身良好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其次,进行集智教学:一是教学设计的过程做到同组教师集体备课,整合集体智慧,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二是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交流、探讨学习中的各类问题,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在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教学中加入新技术、新媒体,增强教学视觉冲击,提高课程组织效率;三是追求开放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学内容开放、教学的结构开放、教学问题设计开放、教学心态开放、课后练习开放,同时密切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及时抓生成资源,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洋溢灵动的心绪,绽放生命的活力。
2.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撑,也需要社会资源、学校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多方面的保障,从而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依托“灵溪文化”建设,围绕学校三大特色,即书法教育特色、国防教育特色、科学教育特色,通过开展有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调查研究,在广泛了解全校师生对校本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在“灵溪文化”理念和学校育人目标的引领下,我校组织了优秀骨干教师、特长教师,合力开发并实施了近30门校本课程:学科拓展类有“绘本阅读”“趣味数学”“古诗文诵读”“英语故事”“快乐英语”“作文起步”“课外阅读”“童话故事”“弟子规”“快乐作文”;操作技能类有“手工制作”;特色文化类有“藏在石头里的秘密”“硬笔书法”“软筆书法”“石头画”等。
3.开设多彩社团活动
为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校组织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同时借助创客科技公司、特一营武馆等社会师资力量,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溪水叮咚少年宫社团活动,有魔方、小记者、珠心算、小排球、智巧数棋、跆拳道、溪韵舞蹈、合唱、竖笛、仿生机器人、鼓号、航模、3D打印等,统一在每周五下午校本选修课时开展。
4.编印多样校本教材
近年来,在各位专家名师的引领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编印了五门校本课程读物。分别是《“灵溪娃在行动——溪中觅石”系列校本课程一:藏在石头里的秘密》《“灵溪娃在行动——溪中觅石”系列校本课程二:开在石头上的花》《临溪学书——必背古诗80首》《践行“灵溪文化”之国防教育》《践行“灵溪文化”之生命安全教育读本》。
学校于2015年创建了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为进一步弘扬学校书法特色,加强对学生的书法文化的熏陶,培养“有毅力”的学生,学校编写了《临溪学书》校本课程。全书从发展规划、了解书法、书法练习、练习内容、建设纲要、学会应用六个部分展开,比较翔实地介绍了学校书法特色项目的发展历程、我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书法常识和书法练习内容。为了把书法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积累相结合,我校又筹划编印了校本课程《临溪学书——必备古诗80首》,全书分上下两册,各包含40首古诗。此书既作为语文学科的拓展性阅读内容,又是硬笔书法练习的良好教材。
《藏在石头里的秘密》是学校“灵溪娃在行动——溪中觅石”系列校本课程之一。立足于“以石问路”的探究原则,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类石头的认识和探索,引导学生发现蕴藏在石头中的秘密,以丰富学生的经历,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包括六个主题单元:日常生活中的石头、大自然中的石头、饰物中的石头、科学研究中的石头、精美的石头欣赏、石头文化与修养。每一个单元集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
《开在石头上的花》是学校“灵溪娃在行动——溪中觅石”系列校本课程之二。该书有机地把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和美术学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石头的自然颜色和纹理,想象不同的图案,培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顺应学校“会创新”的育人目标。该书分为八个单元:认识鹅卵石、石头画创作、花草、神奇的动物世界、国粹艺术、石头画作欣赏、学生石头画作品欣赏。
2018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国防教育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也开设了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编印了《践行“灵溪文化”之国防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全书分为五个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国防、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兵役、军衔等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
每年3月,学校都会开展生命教育周活动。除了实施常州市“安全教育网络平台”相关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内容以外,学校还编印了《践行“灵溪文化”之生命安全教育读本》校本教材,内容涉及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防震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防校园欺凌、预防传染病、禁毒等,力图全面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提高其避险能力。
这些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校的特色与文化,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五、基于“灵溪文化”,日趋完善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内容要多元,要有具体量表,并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
1.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以及《常州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关于深入推进减负增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常教发【2009】17号)、《常州市新北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我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制定了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案。综合素养评价依照六个维度标准分别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划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不进行六个维度最终的综合等级评价。
2.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评价。
根据各学科特点,我校分学科制定了学科课程建设方案,含评价方案及量表。
3.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主要侧重于活动实施过程评价、竞赛成果评价和学生体验评价。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尽量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做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
我校制订了校本课程、社团活动考核办法,也设计了量化考核表。
对校本课程评价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
一所学校拥有怎样的课程,就会培养怎样的人,课程建设由学校的文化和育人目标所决定,同时也反作用于学校的办学成效。在课程建设上,永远没有完美,只有不断完善,我们将一直行走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