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的活动体验 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2019-09-10 02:05陈菊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0期
关键词:圆的认识知识建构学情

陈菊

摘  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设计教学时,“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时“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因此,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时注重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课堂上知识的有效建构实现高效的课堂。本文以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一课为例,分析学生学前知识技能与基础,旨在提出基于学情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从而形成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

关键词:《圆的认识》;学情;体验;知识建构

学情是教学设计时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学情不同,教学设计就有所不同,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因此教学前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的學习兴趣、方法、习惯等,即学情分析,基于学情设计课堂活动,形成深刻、有效的课堂体验,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1]

一、学生基本情况

学生来自一所进城务工人员定点小学,班级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很少,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差,质疑、对抗能力差。

二、综合分析学生已有经验,生成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构成了有效数学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的实物,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但没有接触过曲线围成的圆形,没有量化认识过圆形。基于以上学情生成《圆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的基本特征。2.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开展符合学生学力、认知的探究活动,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

学生学力不同,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同,对知识的认知也就不同。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学力提供学习活动材料,开展符合学生学力的探究活动。

(一)立足于学生已有的学前知识技能与基础

1.生活经验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要形成知识的有效建构,就需要将体验建立在生活场景中,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在《圆的认识》一课中,首先出示一组常见的圆形实物图片(轮胎、硬币、闹钟等),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圆形并指一指,再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2.系统学过的知识

学习时应该与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对比。在《圆的认识》一课中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这是共性。将学过的平面图形与圆形进行对比,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这是特性。

(二)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形成有效体验

1.学具操作,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教师要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变聪明”的机会。在探究圆形的特征时,提出要求“将你手中的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利用折一折、量一量认识圆形的特征,并在以上经验积累下感知这些结论是“在同一个圆里”成立的。

2.符合思维发展的探究活动

要使操作活动有效、高效,活动的开展要有序,即把握时机进行探究学习。

(1)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再展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圆,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2)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环节,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这时学生会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等,再顺势引出运用圆规画圆。先用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学生自己再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在画图过程中,让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3)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刚才的画图,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并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什么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接下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将圆的各部分名称标注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并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并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大小由由半径决定,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将三个圆剪下来。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叠可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所以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并量一量,通过画图、测量等活动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学生通过在画、折、量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明确了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深化认知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动态展示图像或解说微视频,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在《圆的认识》一课中用动态的图像揭示圆形各部分的名称、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等。

4.符号表述,透彻数量关系

符号语言有助于概念的形成,帮助对知识的理解。如将圆形各部分的名称符号化,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量化,促进知识系统的建构。[2]

5.整合知识,将知识链条化、系统化,有效建构知识网络。

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联通知识间的关系,建立整体认知。在《圆的认识》一课中,通过量化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形的共性和特性,将平面图形知识进行整合、建构。【3】

总之,教学设计立足学生学情,生成基于学情的教学目标、设计,开展符合学生学力、思维发展的探究活动,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和建构,促进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 张露萍.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后的高效课堂[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8.01:24-25.

[2] 闵诗中.数学符号化对于数学学习和数学思维的意义[J].学苑教育,2010.01:34-35.

[3] 林庚禄.例谈数学习题设计如何做到“小题大做”[J].小学教学设计,2018.08:7-8.

猜你喜欢
圆的认识知识建构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