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娥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作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选自《培根人生论》)
技法提炼
比喻论证,也叫喻证法,是指用具体生动的事物形象地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本质是化虚为实,喻巧而理至,若运用得当,能避开空洞、生硬、无聊的说教,使抽象的道理显得通俗易懂,使读者更容易接受。《论美》是弗兰西斯·培根的著名议论文,主要论述了至上之美是由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而成的——“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美》中心论点明确,文章篇幅简短,警句迭出,如“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运用了喻证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美德的重要性,表明了朴素不会给其带来影响,反而使它更可贵。“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晚秋”在这里指的是成熟的美。运用了喻证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涵(或修养)而显出了不同寻常的成熟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将外在美比作了水果,表明了其短暂易失的特性。这里的“美”指外在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没有内在美,空有外表的魅力,是难以持久的,表现了作者对虚有其表者的蔑视。诸如此类,作者巧妙运用比喻论证,把“美”的本质、内涵及何为“至上之美”都阐述得通俗易懂,《论美》也因此成为了《培根随笔》中一篇精粹之作。
运用比喻论证,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要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如需论证“平凡也是一种美”,你可就“平凡”这个抽象的词语展开联想。哪些事物是平凡的呢?小草、溪流、流星、路灯……类似的事物在你脑海中纷至沓来;它们创造了怎样的美?顺着这样的思路,你自然能做到下笔千言了!除了正面比喻说理,如什么像什么,也可反面设喻,如什么不像什么。双管齐下,说理定能更加深入。
当然,并不需要通篇文章都使用喻证法,而是巧妙点缀。喻证法和例证法、引证法等要恰当结合,让文章逻辑严密,语言摇曳生姿,增强可读性和说服力。《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也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