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语
《说文》有言:器,皿也。器,即为器具、容器。我们举杯以盛清澈甘泉,负竹篓以载劳动成果,杯、篓,都是器具,容纳、装载美好的事物。我们人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器”?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我们承载着前人的智慧结晶,又不断补充着新鲜血液,砥砺前行,以自身为器,传承美好的品质。
或许我们是前人之器。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承太史公之遗志,跨剑阁之鸟道,睹天子之遗风。遥想百家争鸣的盛况,又执杯以寻天仙狂醉白云揉碎,遇盘根错节,叹何为利器乎?恍然又落秦淮河畔,听一曲不知亡国恨的《后庭花》。徐霞客的山河,李时珍的草木,宋应星的万物……在时间长河中激荡碰撞,缅怀丝缕图腾模样的遐想,迸发着隽永的思绪,又自然滤出糟粕,缓淀精华,熔铸了一脉精、气、神。遂成文化之脊梁。
或许我们是新说之器。秉持着“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的好奇心,放眼世界,又把目光回转落于叶脉文理,上下求索,探出生命的源泉。我们不惧于前往未知,甚至如航海家一般对未来满怀期盼。我们欢迎每一支新生的涓涓细流,因此汇作瀚海;我们鼓励每一棵幼苗,因此泛作森林;我们执着于每一个新的发现、新的灵感,因此上明月插旗,下五洋留迹。遂承光明之未来。
或许我们是万物之器。蔡元培校长念着多元的碰撞与融合,曾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周恩来总理怀着满腔热忱与真挚,提出“求同存异”;1992年的春天,一位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坚定地说,“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持一己之见向来是蒙昧而片面的,智者从不墨守成规固执己见,方明了为何贤君都广纳雅言,须知三个臭皮匠也顶诸葛亮。海纳百川,重点落于“纳”字,只因不拒絕任何一条河流,故能汇作今日的澎湃与浩瀚。前人已摸索过混沌黑夜,寻到了启明星的光亮。当是应集众家之所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万物怀着敬畏与学习的态度,不盲目否定,不全盘接受,兼容并包,求同存异,方有家国情怀,世界胸襟,大国风范。遂成广袤之世界。
容纳、承载。自古言乾坤:乾恒动,乃是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便蕴厚德载物之气量。我们于此间问道,都是“器,皿也”,我们包容别人,也被别人包容,身体力行地汲取着知识,吸收着智慧,追寻美德,将舒天朝晖,磅礴东方,承载厚重深邃的万物光辉。成为自己的器,也成为世界的器。
就这么走一遭,器己以纳物,方称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