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嘉
瓷器是文物类别中重要的 支。优美的瓷器作品不但有艺术欣赏价值,细细观赏揣摩之下还能品味出当时人们生活的蛛丝马迹,再结合理论深入研究,整个陶瓷发展的脉络竞变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 件好的瓷器作品带给观者的绝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上深深地共鸣和文化习俗上共融地赞同感。以下介绍几件近两年台州博物馆征集的三国、晋朝及南北朝精品瓷器藏品与方家 起探讨、学习。
1.三国 青釉瓷鸡笼(图1)
长9、宽7、高5.5厘米。明器。呈半圆柱体,平底。正面露有两鸡首,饰多道线状栅栏。底胎呈褐红色,施青釉,透亮。
据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家鸡的驯化时间以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北辛、磁山和裴李岗文化遗址为较早,距今大约8000年左右。当时居住在北辛、磁山和裴李岗文化遗址的东夷族正是以鸡为主要食禽。3000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出现了“鸡”字。西周王室设有“鸡人”专门负责祭祀和报时。汉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养鸡业已进入了 个昌盛的时期,家鸡成了人们主要的食禽、图腾、占卜、祭祀和随葬之物,因此鸡的形象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陶瓷器上,如汉代的陶鸡屋、陶鸡舍;六朝的瓷鸡首壶、鸡首罐、鸡笼、鸡盆等。
2.三国 青釉五管瓷瓶(图2)
通高36.5、腹围67、底径12厘米。五管瓷瓶,分三层。上层瓶为敞口,束颈。中层和下层皆为罐形,平底。上部和中部贴有多只小乌,中部有四小瓶立于肩上,五瓶皆通腹。中、下部并运用了捏塑等多种艺术手法,肩部贴塑亭台及神态各一的犬、熊和飞乌,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极富动态。通体施青釉。
五管瓶是一种明器,这一器型最早可追述至东汉五联罐。五联罐造型为 个瓶子的口沿和肩部塑5个葫芦形小罐,5个小罐均与器物的腹部相通。关于五管瓶的定名和用途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专供随葬用的明器,后来发展为魂瓶,一种认为它是“五管灯”,中央是注油管,周围5个小管是灯芯管。这种灯可日常使用,也可作为墓葬中的长明灯。唐宋以后有种摆设型的瓷器“五管插花”可能就是由五管瓶演变而成。
3三国 青釉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瓷谷仓罐(图3)
高50.5、口径17、腹围97、底13厘米。器物总体分为3个部分,上部有两层亭台楼阁;中部堆贴多个人物及动物塑像,细看下,各个小人在演奏乐器,形态生动,栩栩如生;下部的罐体上贴有龟、鹿、狗等走兽。通体青釉,装饰精美。
4三国 青釉亭台楼阁人物动物瓷谷仓罐(图4)
高43.5、腹围84、底14厘米。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罐体上乌龟、狮子等神兽,罐口上有佛像数尊,佛像上层由飞鸟装饰,再往上是三层楼阁,楼阁顶点又立飞鸟一只。
谷仓罐是三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品种,又名魂瓶魂亭、堆塑罐等,它由东汉五联罐演变而来,是三国两晋时期越窑烧造的专门用来陪葬的明器,形状似坛,主要出土于浙江和苏南的大型墓葬中,其中又以三国晚期时的最为精美。可以说三国、西晋时期的青瓷,以堆塑罐最为著名。
两汉时期儒家的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厚葬风气盛行,皇帝每年用天下税赋的三分之 来修筑皇陵,厚葬珍宝数不胜数。封建时代皇帝的审美及偏好往往会影响到全国上下,有权有钱阶级无不效仿,丧葬之奢侈风靡全国,后来汉光武帝、汉明帝等几次下诏禁止厚葬。物极必反,至三国时期丧葬业吹起了一股薄葬之风,当然,这也与当时的经济生产有关,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极大摧残了当时社会经济。在薄葬之风下,随葬金银珠宝之类的奢侈品占比少了,虽说薄葬,以古人的观念也是需要 定数量随葬品的,这种情况下,催生了随葬瓷器的生产,对于量的需求到了一定程度,产生质变,因而随葬瓷器的生产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
封建时代社会生产力有限,人们对于食物有迫切的渴望,谷仓罐一名就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粮食的信仰。罐体上装饰的人物、家禽直观展现了墓穴主人身前所享受的生活,他们留恋在人间拥有的一切,也表达了他们对于身后飞升成仙的向往。
5.东晋 青釉瓷羊形器(图5)
长13、高14厘米。瓷羊形器(烛台)呈跪伏羊形、昂首张口、双角绕耳弯曲、额上有一圆孔,可用于插烛。羊躯体型肥美,臀部贴短尾,四肢卷曲。其胎质灰白,青釉绿中微微泛黄,施釉均匀,有莹润感。
在古代羊与祥音通,羊即代表吉祥,用羊(或类似替代品)随葬以避不祥。该羊形器(烛台),造型设计巧妙,装饰手法夸张醒目,其形态安祥,温驯可爱。
人类对羊的崇拜始自史前时期,在150多个国家的史前岩画中,羊的形象经常出现。有考古学家指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就是羊。对羊的驯养在公元前8000至9000年;狗在公元前8000年;牛在公元前5500年……中国大约在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出现了陶塑羊的形象。羊这种动物自古以来都被我国人民视为祥瑞之物,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意义,是中华大地上最为普遍的图腾形象之,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八。甲骨文中即有“吉羊(祥)”的记载。中文善、美、羲皆含有羊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羊”字的理解。西汉人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写到: “鲁哀公使穿井,得玉羊。”这是目前可见文献中对羊形器的最早阐述。此外,考古学家在很多汉墓中也发现了羊形器,说明至晚在汉,羊的形象已经普遍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
6.西晋青釉瓷狗圈(图6)
口径10.5、底径7.3、高5.5厘米。瓷狗圈为明器。盘口状,直口,弧形浅腹,圈内匍伏一犬,前两腿交叉在胸前,上身微起,抬头,注视前方,双耳竖立,两眼圆瞪,摇尾巴状。瓷狗圈内外施青釉,光润盈泽,底部露胎。器形规整,塑形生动活泼可爱。
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 。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为数众多的狗骨髓。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壶上也发现了4只狗的形象。这说明很久以前,狗已經成为人类最亲密、最忠心的朋友。
7.西晋 青釉瓷熊灯(图7)
口径10、底11.8、高12.5厘米。瓷熊灯,整体由灯
11.南朝 青釉铺首瓷罐(图11)
口径13.5、腹围62、底径12、高18.5厘米。直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肩部贴饰两个对称兽首,纹饰精美,做工精良。施青黄釉不及底,釉层均匀光亮。
中国古代文献有可见关于铺首的记载资料不少,大多是记载建筑上的铺首为多,出土明器及画像石上的铺首资料较为少见。铺首出现在陶瓷上,可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时期。汉代陶瓷器上如陶壶、樽等器物上常有左右两边对称或三点等距分布的铺首,这些陶瓷器上的铺首大多采用贴塑的方式制作。铺首出现在陶瓷器上始于夏代,兴盛于汉魏晋时期,唐以后则趋于罕见。
12.南朝 青釉佛像瓷香薰(图12)
口径9、通高20、底径12.5厘米。瓷香薰分上下两层,子母口,可以启合。上半部分的做工精细美观,顶端是两层仰莲瓣中间端坐一仙人,围绕仙人有四个小洞,当焚烧香料时,烟气便能飘逸而出。莲瓣下贴塑若干螺纹状,犹如燃烧的火焰。下半部分为盘口状托,平底。通体施透亮青釉。
香薰的源头最早出现在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其发展是有迹可循的。至汉代有关香薰活动的记述开始丰富起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香料成为外邦进贡的主要物品。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记载有西域使者进献香料的故事。汉代宫廷对香料的使用十分普遍,祭祀、日常生活、药疗皆可焚香。香薰活动盛起,焚香时所用的器具也非常多样化。香盛、香匙、香壶等都是必备物件,当然最核心的还数香炉即熏炉。香薰从上古祭祀仪式流传至汉代、魏晋时期进入世俗生活,在大量的需求下,促进了香薰器具的制作水平。香薰对于崇尚精神境界的魏晋人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更是追求得道成仙意识下的精神享受。
中国陶瓷考古之父陈万里曾经说过:“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台州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地区,是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的一个,因地理位置和历史传承,陶瓷对于台州博物馆很重要,基于以上种种台州博物馆对于瓷器品类文物的征集非常重视,自开馆以来,陶瓷库建设就是藏品征集的重中之重,经过在馆工作人員几年的不懈努力,现今台州博物馆瓷器藏品从开始基础薄弱的情况转变为现在在数量和质量上皆已初具规模。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博物馆征集更多精彩的瓷器藏品。
参考文献:
1.刘丽文《三国吴越青釉瓷鸡笼》,《收藏快报》。
2.罗家玲《家鸡的起源与驯化》。
3.黄杨《中华民族是羊的传人》,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三期。
4.高学训《洪州窑青瓷羊形器感怀》,《收藏界》2015年第03期。
5.沈子珍《浅析北宋龙泉窑五管瓶》,《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6期。
6.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160页,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7.陈杰、石荣传《两晋带背筒狮型器的用途及定名问题》,《四川文物》2008年第3期。
8.杜金鹏《夏商周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9.卜友常《由汉代铺首画像看铺首的流变与功用》,《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0.韩波《汉代宫廷香薰活动及香薰器具的艺术成就》,《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