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真实数据讲故事

2019-09-10 07:22陈健
教育家 2019年43期
关键词:水培折线蒜苗

陈健

随着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逐渐认识到此领域的学习,不仅仅是画统计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还应让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本文以北师大版教材《栽蒜苗(二)》一课为例进行研究,以栽蒜苗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谁家遇到过蒜长芽的情况,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生:我见过妈妈把发芽的蒜种在水里或土里,种出来的蒜苗还可以吃。

师:蒜苗能长多高?请你们估计一下它的高度?

生:我认为长得像葱那么高,有50厘米左右。

生:我认为它长不了那么高,比葱细多了更像韭菜,估计也就20多厘米。

师:蒜苗到底能长多高?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

生:可以亲自种一下试试。

生: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师:你们想了解蒜苗生长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研究蒜苗生长的周期是多久?

生:它的高峰期或低谷期是什么时候?是否有规律?

生:蒜苗什么時候吃最嫩,蒜苗剪了以后还长吗?可以长几回?

生:水培和土培哪种长得好?

看似只是蒜发芽的平常生活问题,却激发起学生的研究欲望,他们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主动实践寻找答案,逐渐在心中种下了收集数据的种子。

收集真实数据,搭建自主空间

给学生们创造一个体验机会,让他们和真实的数据对话。为了遵循真实,我没有对学生们记录的数据加以限制。

有的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水培和土培同时展开数据记录,通过对比发现土培的蒜苗不容易腐烂、长得好。有的学生用的是新蒜,种了一个月也没有发芽,得出的经验是需要用老蒜。真实的数据让我和学生们感受到了它所拥有的巨大力量。

学生收集完原始数据后,教师在课上为学生提供两种数据整理的方式,学生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问题,选择数据整理的方式。制图过程在iPad上完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空间。

“我研究的问题是蒜苗哪天长得最快,用了折线统计图。我发现长得快的那天,这条线和横轴的夹角特别大、看着斜,增长慢的那条线特别平。”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背景选择不同的数据表示方式,为学生主动探究折线统计图搭建平台。

与数据对话,感受汇聚力量

点状读图。例如:了解蒜苗每天的高度,就可以通过看折线统计图中的点直接解决。

对比读图。这是在学生有了点状读图信息这一基础上进行的,找到图表中数据的关系,包括做比较。例如:蒜苗哪天长得最高?哪天长得最快?长高了多少厘米?

整体读图。统计的目的不仅在于数据的读取,更重要的是学生所读取的信息,能否通过分析进行合理推断和预测。

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不同数据,绘制成不同的折线统计图。通过大数据的对比,学生们发现每人的蒜苗生长情况都不一样,高度不同、增长最快的时间不同、生长变化不同。正是这一组组真实的数据让孩子领悟到随机性的存在,虽然它们有所不同,但是总体的生长趋势是相同的,从而使孩子们发现蒜苗在前14天的生长规律。然后教师顺势问学生14天之后的变化如何,让学生们带着猜想继续实践研究,把学习延伸到课后。

数据是会讲故事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我要让学生收集真实数据,亲近数据;对话数据,学会整理数据;汇聚数据,感受数据的力量,让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王妍妍

猜你喜欢
水培折线蒜苗
水培植物霎换水
水倍植物要换水
蒜苗在长大
小蒜苗成长记
《环保水培园艺》教案
《环保水培园艺》教案
五分钟教你读懂疫情分析报告
幸福的蒜苗
折线
折线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