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蔚
“我要是早点遇到这本书就好了,我可以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个妈妈惊慌失措、大惊小怪。”这是我阅毕《孩子,我愿意这样爱你》的第一个心灵回声。就这样,踏着爱的行板,我与书中的音符一同走上一条关于爱、母亲、成长的心灵小径。
孕育:惊心动魄的小世界
一个生命的造访,可能比一片树叶掉进池塘还要无声无息。然而,任何一个准妈妈的肚子里,孕育的却是“一沙一世界”的小宇宙。就是这轻轻的一声扣门,让深深的爱和强大的生命本能紧紧相连,激发了巨大的情感能量。
我们看到作者由衷地赞美新生命:“这真是史诗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体里,那个我看不见的世界。你就像人类打算移民火星一样,移民到我的子宫,把它开垦成你的星球。”
更加深刻地体悟自然的规律:“没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有这株花、那棵树……繁衍是自然法则造就的一套精密程序,生育是不假思索的。”
回忆着记忆中那些莫名闪光的新手父母:“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他们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我从他们的脸上、眼睛里,感受到某种他们正在经历着,而我却无从体会的东西。”
怀孕是女子成为妈妈的秘密花园之旅,女子的肚子里满是悬念,头脑里满是好奇,心中满载浓情蜜意。这种甚至不知从何而来的激烈情感直到孩子降生也没有止息,反而愈加强烈。
我在字里行间体会着身为母亲的强烈共鸣。宝宝刚出生时,哭闹、喂奶、任何与权威书籍上有些微出入的数据都可能让新手母亲濒临崩溃,日子仿佛坐在过山车上:“焦虑如此巨大,幸福也如此巨大,一切都是高浓度的,像是经过了提纯。短短两三个月,我仿佛把一辈子的情感跌宕都经历完了。”
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让我们浑身的每个细胞都欢乐跳跃甚至沉醉的体验:“你一定是个有魔力的存在。否则,为什么有时候我只是看到晾衣架上晒着的你的小衣服,看到你扔在地上的一个小玩具,都会从心底泛出一阵幸福的眩晕?”
我们在书中随意采撷着这样的句子,就像在妈妈的果园里,永远有采不完的甜蜜果子。我想,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母亲都像辛勤的农夫,日复一日地为生命成长精耕细作,用爱浇灌着心爱的果园。
教育:爱伴着困惑与思索
随着书中娓娓道来的笔触,我不禁再次回归初为人母时的百感交集。哪怕我们知道无数的母亲都和我们一样,有着相似的情感,经历过相同的体验,但是,这些伴着困惑和思索的沉甸甸的爱之初体验,依然分外珍贵。
的确,我们和这个小生命如此亲密,又如此陌生。幼弱的孩子毫无防备地一头扎进了自己的命运,选择了我们成为他的父母,这何尝不是一场伟大的英雄之旅!面对天然就接纳我们作为父母存在的孩子,实际上,我们做父母的本能天职与养育智慧的结合,却往往跌跌撞撞、战战兢兢,惊喜、惊吓、惊讶并存着,困惑滚着日子一同滋长着。
由是,作者展开了对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养育方式的思索。在孩子的天真给我们带来无尽欢乐的同时,孩子的无忌似乎也带来无尽困扰——孩子并不会按照常理出牌,甚至可能会突然变成一个你全然无从下手的“小怪兽”,轻易地挑战父母的权威,甚至让我们怀疑“我们对吗”“我们是好父母吗”……伴随着这样的惊慌,“慌不择路”“习惯偷懒”“简单粗暴”“复刻童年”的父母很有可能下意识选取的办法就是“镇压”,给孩子贴上“不乖、任性、脾气坏、无理取闹”的“万能标签”。这是我们最熟悉、最便捷的路径依赖——甚至这些行径还以高扬着爱的旗帜的方式进行。
正如作者所言:“孩子不打不成器,不压不服,而且要尽早压服……这样的信念渗透在我们的养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深处……如今新一代的父母似乎都耻于宣扬这样的论调,但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消亡。”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们,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继续用看似更加文明的方式对“小怪兽”们进行驯服。
众所周知,父母对于孩子有抚养、保护和教育的天职。在法律上,我们被称为“未成年人监护人”。然而,作者在这里却提醒我们多一份敬畏,理解、尊重并善待儿童的世界,审慎地使用自己的权利,避免成为一个“独裁者”。因为,“生命自有其智慧”。
治愈:再逢自我的新旅程
我一直都有一种隐秘的感受:当我成为母亲之后,我的生命并不仅仅是在继续,更像是按了重启键之后的再出发。但凡孩子言行、眼神甚至感受碰触到的地方,都犹如“风换招牌”一般,需要重新审视琢磨,甚至反思、打破、重组,新建出可靠稳定、经得起推敲、保持开放性的价值大厦,并确保以优雅合理的方式,邀约孩子的恰切入住,给予他一份美好的体验与印迹,虔诚地种下一粒健康饱满的种子,静候时光酝酿。
除此之外,这种酝酿也是时光对母亲的一种馈赠。我们的生命体验更丰富、更真实,我们可以用更多元的视角体察自己的成长、家庭、亲密关系,这种体察让我们在生命旅程中更从容、更明智、更温暖,也更有勇气。
作者在书中直言:“我完全不曾预料的是,你会牵着我的手,引我走向自己。”当我发现这种隐秘不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我会感到“妈妈”二字的神奇,也会对生命的延续多一份敬畏,孩子的来临的确增加了我们生命的深广,开启了我们的自我觉察。
作者犹如抽丝剥茧一般带着我们去观察与孩子互动的生活:到医院打针,看到孩子哭,很多家长马上会说:“不疼不疼,宝宝不哭。”其实,孩子是在用最真实的感受和哭泣与大人对话。“疼或不疼,难道不是只有孩子最清楚吗?”当我们急忙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的时候,心中是否正在隐隐道出“你不够乖,就不值得爱”的潜台词?是谁第一次对我们说出了这样的话,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受?我们是否意识到“勇敢绝不意味着不哭、强忍疼痛”?是什么,让我们迫不及待地给孩子们的心灵装上一层厚厚的壳,避免他和这些自我的、真实的、直接的感受待在一起?
此刻,我们最需要的是开启宝贵的、勇敢的、与我们的内在小孩对话的过程。我们更需要找到自己,给自己一个爱的抱抱——这份温暖的起源,正是拜孩子所赐。
“感同身受,是人類古老的智慧之一。”作者郑重地推出这个词语,提出一种警示:“我们分明在说话,可能还滔滔不绝,却不是一种连接与对话,因为我们纵使千言万语,真正说的往往却是:你的感受不重要、不对、不好,我的道理和原则才重要、才对、才好。”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我们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的爱,但是究竟什么是爱?这或许需要穷尽一生去追寻,寻找每个人的答案——在这之前,我们最好能够首先遇到与接纳真实的自己。
成为妈妈,是一场生命觉醒的温暖史诗。作者包丽敏用她的生花妙笔将这一场觉醒和盘托出,热气腾腾。身为妈妈,我感同身受,并且也想对自己的宝宝说一句:孩子,我也愿意这样爱你。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心理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欧阳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