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雯怡
让科学变得有趣,是很多老师想要达到的课堂效果。“车轮滚滚”是“我在马路边”主题下的低结构科学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生活经验——看不见的“老师”
活動前,班里的孩子正在开展“我在马路边”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成为孩子们关注的焦点。老师让孩子们有意识地在上学、放学路上进行观察和体验。慢慢地,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科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参与过“车轮滚滚”活动的孩子,会将兴趣与疑惑延续到生活中,带着目的积累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贯穿于幼儿科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操作材料——不说话的“老师”
活动中,教师预设了“车轮”和“车道”两种主要材料:大小、粗细不同的“车轮”(雪花片、瓶盖等)以及4种不同材质的路面。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这套材料的操作方式并不复杂,不过不同“车轮”与路面的开放性组合,则使探索过程的变化呈几何级数增长,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操作中应始终占据主要地位,一套不用教师说明就能让幼儿随时操作的材料,无疑能使幼儿的探索具有更大潜能。
记录过程——站在孩子身后的“老师”
通过观察孩子在“车轮滚滚”中的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最初面对新材料时,喜欢一次又一次地把“车轮”从路面上滚下来,每一次“车轮”滚到终点或半路倒下,都能看到他们细微的表情变化,随之而来的则是下一次深入探索。孩子们的行为同样在发生着变化,一部分孩子开始将兴趣转移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通过记录的方式保留下来,他们乐于向同伴展示和介绍自己的探索内容,也喜欢翻看其他幼儿的记录。随着活动的推进,记录行为就像海浪一样席卷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展现了他们向同伴学习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幼儿记录时,教师应准确把握不同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特点,实施有效的指导,将幼儿的操作过程用图片或者视频呈现出来,站在孩子“身后”,发展幼儿的记录能力。
通过以上观察和分析,我对于教师如何在科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摸索出以下规律。
选材来源生活,一定要好“玩”。在选择活动时,我们可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教给他们正确地玩。科学探索就是孩子在玩中学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让孩子“愿意玩”“动起来”的环境,提前准备科学适宜的材料,让幼儿成为体验与发现的小主人。在选择内容、素材时要先思考:“这个活动好玩吗?是孩子喜欢的吗?他们的经验是否足以开展这项活动?”避免孩子不感兴趣的情况发生。
材料富于变化,一定要能“动”。在科学活动中,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教师经常会投放丰富的材料,但是很多时候,材料的数量与孩子的兴趣并不成正比,孩子有时无法与多种材料产生互动。其实在设计时,我们忘了思考“材料投放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投放”。教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让材料为幼儿操作服务,让材料与幼儿间的互动模式更多样,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过程留下痕迹,一定要可“见”。低结构的科学活动虽然没有明确目标,但每个活动都有其相应的观察要点。如何针对观察要点引入相应的策略,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经常忽略的地方。记录一方面能够让幼儿间实现思维的联结,使幼儿从他人身上获得经验;另一方面能让教师从侧面了解幼儿的操作流程和背后的思考,更容易发现哪些孩子在主动探索、哪些孩子在盲目跟从,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江桥幼儿园)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