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重颜值

2019-09-10 07:22:44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41期
关键词:不修边幅衣冠南怀瑾

1949年,南怀瑾初到台湾,当时的他还籍籍无名,生活很拮据。在讲学时,他注意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每次上课时总是蓬头垢面的,头发也很长。

南怀瑾找他单独谈话:“为什么不去把头发剪一剪?”

“来上课已经花光了父母给我的学费,没有额外的钱让我去理发了。”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苦衷。

“拿去理理发吧。”南怀瑾从口袋里掏出20元钱递给学生,那是他一家子几个月的生活用度。

南怀瑾接着说:“人在任何时候,哪怕是最倒霉的时候,也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这样才能有翻身的机会。因为,你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决定之后的无数次机会。”

学生十分感激,拿着钱,谨记着老师的话离开了,后来,他成了一位有名的礼仪大师。

他说:“我从未忘记过南老师的言传身教,是老师教导的话成就了我。古代的教育先从洒扫、应对、谈吐、待人接物上訓练,‘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这个衣冠仪态很重要。”

(摘自《山西商报》2019年8月23日)

素材解读

南怀瑾讲学时,发现一个学生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立即找他谈话,从交谈中得知他家境贫寒,于是慷慨解囊资助他,督促他理发,奉劝他要注重仪表和细节。在南怀瑾的言传身教下,昔日的这个穷学生,后来竟成为著名的礼仪大师。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要注重自己的仪表,注重仪表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适用话题

注意仪表 注重细节 言传身教 乐于助人

猜你喜欢
不修边幅衣冠南怀瑾
蝙蝠飞呀飞
衣冠中国:循礼与寻美
中华瑰宝(2020年6期)2020-06-08 10:54:05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戏说老公
故事会(2017年23期)2017-12-08 20:24:57
The Roles of Culture in Translation
“告密”也是慈悲
环球人物(2017年9期)2017-05-31 19:38:37
只认衣裳不认人
南怀瑾: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海峡姐妹(2016年1期)2016-02-27 15: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