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英
摘 要:渗透传统文化中的孝善,是为了让中职学生知晓“孝善”文化,传承“孝善”文化,结合中职实际,结合我个人的教学方法,我是从“孝”和“善”两方面诠释中职语文课本中的“孝善”文化的,其目的传播正能量,营造好风气。
关键词:孝善;《母亲》;《好雪片片》中的善良;《最后一片叶子》中的善良;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对一个国家、民族的传承、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百善孝为先”的道德素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就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语文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之中,特别是要结合课本。这样既提升了课堂的艺术性,又拓宽了学生视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引导,对学生的言行、行为习惯的具体规范,大为裨益。
为什么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孝善”传统文化?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是华夏子孙最基本的人伦规范。“善”是对生命的感恩,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基。中职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孝善”内容,而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如果语文老师只是比较生硬地讲解,机械化地授课,不能让学生从深层次去理解,并与之产生共鸣,那基础本身就差的中职生一定会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还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所以要想更好地传承“孝善”文化,必须运用好中职语文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语文老师,我有义务要把这种传统美德让我的学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让他们去做一个孝善的学生:爱学习、爱劳动;尊敬父母、尊敬他人;不要学坏、帮助他人;克难奋进、求知创新……传播正能量,营造好风气。
怎样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孝善”传统文化?
一、运用教材上现有的“孝善”好文章
为了让中职学生知晓“孝善”文化,传承“孝善”文化,结合中职实际,结合我个人的教学方法,我是这样诠释中职语文课本中的“孝善”文化的:一系列“善良仁慈坚强的母亲”以及总想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再从容尽孝却留下许多遗憾的“儿子”。
史铁生的母亲——那个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的、活得最苦的母亲;那个每次默默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到地坛后,依然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姿势的痛苦与惊恐的母亲;那个为儿子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脾气坏到极点还来不及为母亲想的猝然去世的仁慈善良母亲……
老舍的母亲——那个生活在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的年代,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吃的还是粗粮的坚强母亲;那个整天都为人洗衣服,手终年都是鲜红微肿的,常受姑母欺负,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走去,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孤独地过除夕夜,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的任劳任怨的母亲;那个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临死也没见到我的伤心自强母亲……
莫言的母亲——那个生活在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時代的时代,对一颗弱小的小白菜由沉重无奈的心理到犹豫不决到痛下决心要卖掉最后三颗白菜的无计可施、万般无奈的母亲;本就诚实善良的母亲,却被人怀疑的表面坚强内心在滴血的母亲;那个和儿子相依为命,一同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把那半碗饺子,毅然倒进乞讨老人碗里,向儿子解释“美”是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的母亲;那个对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却又希望儿子能沉默寡言、安稳大方并支持儿子在关键时刻走上文学创造道路又无法与儿子一起分享着荣誉的宽厚大度母亲。
所以平常入情入理的一回关心、一次爱惜、一个眼神、一句鼓励……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在贫困交加的时代,依然坚强、慈爱、奋进和信守诚信的伟大母亲形象;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对生命的叩问,对母爱的依恋;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内疚甚至负罪感的遗憾;都能让我们感到一种压抑不住的伤感袅袅升起,弥漫成盈目的莹莹泪光,完成生命的涅磐。正如老舍说的“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创设学习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釆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让学生在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中进行兴趣学习,然后自编自演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人物的善良品质。如,在学习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的人物的“善良”时,我们先看画面,然后找两个同学表演,再在同学们的表演中总结:那个整年不洗澡穿着很破旧以卖奖券为生,却给了每一个买奖券的一个崭新的红套子表示祝福的流浪老人;那个外表污秽双手油腻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并且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的心地明净的善意老人;那个富有同情心,保护别人自尊、尊重别人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的林先生。
再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的善良,那个被严重的肺炎缠身“倒数藤叶”渴望将来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美丽的海湾的贫困交加的年轻女画家琼西;那个不顾年迈体弱冒着凄风苦雨爬到常青藤高高的枝头,用自己的生命绘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藤叶的穷困潦倒的老画家贝尔门。学生从中懂得感恩是一种善行,善良就是对生命的感恩。
通过这样的教学,然后再引用中国当代作家、学者王蒙的关于善良的名言“善良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远见,是一种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精神的平安,是一种以逸代劳的沉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快乐,一种乐观”作结,学生对孝善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从而就会更好地传播“孝善”文化了。
“孝”是亲情的感恩反馈,“善”是人与人真诚相处的基础,“孝善”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物,正以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关心他人、奋进自强等赋予崭新内容,为我们的时代所继承和发扬。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加入到这个活动之中,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特别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能真正懂得“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奋发图强”等的内涵,他们在生活中就知道如何去做了,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萍.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汉字文化,2018(S2):107+110.
[2]孙佳.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赤子(上中旬),2016(1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