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龙
桑洲万亩生态茶园、油菜花景区、格桑花基地、桃花基地……在宁海县桑洲镇屿南山岗,一条长约11公里的平坦道路蜿蜒进山,串起了桑洲镇的7个行政村和13个自然村,也串起了桑洲的花海经济。
近年来,桑洲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不仅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也为偏远山区精准扶贫做了有效探索。该镇通过举办油菜花节、品茶节等一系列节庆活动,拉动餐饮、民宿、购物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常年接待游客稳定在3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200余万元,间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1000余万元,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人均增收达1200元。
·重文化·增乡村旅游魅力
“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灵魂,是人们感受乡村生活、欣赏乡村景观的重要载体,是人们体验乡村旅游魅力的直接形式。”桑洲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尤煜彬说。近年来,桑洲镇以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凝聚合力,将文化融入乡村景观,让游客在乡村“见有所感、闻有所得”。
桑洲镇跳出了“财政补助资金单纯用于环境改造”的思维,将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乡村文化挂钩,把农村生态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卖点。该镇在开展村庄整治时,结合投资商改造村容村貌的意向,采取改造提升、旧村整治、特色保护等举措,推行林、乔、灌、花、茶“田园乡村”综合绿化模式,聚力打造远山含黛、碧水盈盈、如诗如画的魅力鄉村。同时,以美景为产业切入点吸引游客,衍生经济效益,鼓励当地村民参与产业建设获得收益。
桑洲自古就是五匠之乡、胭脂米乡,农耕文化气息浓厚。如何将这些农耕文化具体化,使其成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桑洲镇立足自身实际,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桑洲南岭村谷神文化广场、南山生活馆、亲子活动馆等设施,重点展示农耕生活;在南岭村用砌石技艺搭建以“石屋”为主的旅游建筑主体;对红米进行追根溯源,打造“御田胭脂米”等农副产品品牌,开展体验收割、品尝胭脂米等农家乐活动……
如今,南山生活馆、亲子活动馆已成为游客重拾乡愁的旅游景点,“石屋”也成为宁波市“网红”,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而“御田胭脂米”品牌的打造,更是让胭脂米“身价倍增”,种植农户“笑逐颜开”。
除了开发利用农耕文化,桑洲镇还以“不老南山,花漾桑洲”为主题,融入创意产业,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全镇8000多亩早茶、2600余亩梯田,积极举办油菜花节、品茶节等节庆活动。此外,桑洲镇结合油菜花结束后种植水稻的特点,引进彩色水稻品种,形成彩绘稻田,打造集茶海、花海、稻海于一体的色彩斑斓的现代观光农业。据统计,仅“花海节庆”每年就为桑洲镇带来近20万游客。
·调业态·促乡村经济转型
凭借乡村旅游,桑洲镇的人气日益高涨,游客纷至沓来。但是,游客虽多,“留下来”的却少。为实现从“过境游”向“过夜游”转变,由“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更好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桑洲镇决定调整业态,打造“精彩、精致、精品”的乡村旅游。
有游客这样评价桑洲屿南山岗:“春有漫山油菜花,宛如黄金铺地;夏有习习凉风,坐赏月朗星稀;秋有稻谷飘香,尽享丰收喜悦;冬有枯藤老树,悠然听风吟雪。”短短四句话道出了桑洲镇“春赏、夏尝、秋品、冬养”的旅游发展思路。
按照这一发展思路,桑洲镇在持续办好“花海节庆”的同时,不断丰富配套产业项目,打造乡村慢享生活游。因旅游发展势头吸引了众多关注,桑洲镇结合实际,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并筛选“有投资热情、有产业规划、有经营实力”的优质投资商,提升桑洲“吃住”能力。
在南岭村,投资商先后开办了4家精品民宿,有3户村民自发开设了农家乐。民宿产业引发的辐射效应,也将投资商的目光吸引到了团结村、里山季村等村落。目前,两个村各有1家精品民宿项目落地。有了农家乐和精品民宿的加入,桑洲镇业态支撑逐渐清晰,“留下来”的游客越来越多。
“发展乡村旅游,让游客有吃的地方和住的地方还不够,还要结合地方民俗文化,让游客有体验感,打造特色鲜明的桑洲风格。”尤煜彬告诉记者。桑洲镇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对自身传统文化优势进行了放大,把农耕文化、五匠文化、养生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与游客的吃、穿、住、行相结合,将当地的乡土文化精神、文化特色融入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中,强化和巩固游客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认可。
2015年,南岭村退休党员章正余、王秀玲夫妇出资150万元,对自家老宅进行了改造、设计,开办了桑洲镇第一家精品民宿——南山驿。在民宿设计中,夫妇两人融入了当地的乡土文化元素,专门设置了虎头鞋制作、剪纸、酿酒等文化体验活动场所,并取名“南山讲堂”。游客在吃喝玩乐的同时,还能在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而这也成为南山驿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在今年油菜花节期间,南山驿民宿所有房间和餐位一直处于爆满状态,两天共接待游客2000余人,毛收入近10万元。
在传统文化向旅游产业延伸的同时,桑洲镇还积极发展生态体育运动,带动乡村绿色健康游。近年来,该镇将体育事业与休闲旅游业相结合,努力打造健康、休闲、动感的“生态体育”产业。目前,桑洲镇除了建成1个山顶笼式足球场、6条登山健步道、2条自行车道,还建了夏家古树群、南山音乐广场等户外露营基地,使得桑洲的各项休闲体育产业与山水资源、自然风光相融合,让游客可以在天然氧吧中运动,在运动中欣赏宜人景色。
·聚合力·添乡村发展活力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新兴支柱产业,但仅靠政府的有限投入无法满足发展需要。”尤煜彬说,“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引导社会资本和管理团队进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生态优势,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油菜花节、品茶节是桑洲镇的特色品牌节庆,每年都会在三四月份举办。但是政府办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镇里带来不小压力。为此,桑洲镇推出了“以花为媒,政府搭台,民资唱戏”的办节模式,整个节庆所有的活动采用商业化运作,变政府办节为引资办节,政府部门仅作为指导单位来监督和指导活动。整个节庆由专业团队操办,不仅保证了节庆的品质,也提升了活动的人气。
为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当地乡村旅游发展,桑洲镇在完善基础投入的同时,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比如,该镇根据民宿等级配套给予双倍扶持资金奖励,创新推出民宿用房用地“以租代收”办法,即由政府向村民征地转租给投资商,帮助双方解决项目难题,先后吸引6家社会资本投资的精品民宿项目落地。民宿项目落地后,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带动了土特产销售,群众参与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真正实现了“政府、投资商、群众”三方抱团共促乡村发展。
“在‘以租代收’这个模式中,政府扮演着中介的角色,避免了投资商和村民的直接纠纷,等于给双方都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政府部门解决,为双方减少了很多麻烦。”王秀玲说。
偏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专业人才紧缺是最大短板。为此,桑洲镇一方面加大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在全县选调规划、设计、城建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民宿产业等领域的先进管理团队、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实现“智本”和资本的高效衔接。如该镇邀请泥金彩漆设计团队设计的南山生活馆、大师工作室,内容涉及古宅建筑和风景搭配等,得到村民及游客的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桑洲镇还积极挖掘和培育乡村发展能人。该镇依托桑洲成人学校,开展桑洲小吃制作、月嫂及酒店住宿服务业等多项培训,并组建了以妇女为主力的“绿领”致富队伍。桑洲特色旅游节庆期间,“绿领”致富队伍在推广展示麦饼、山粉馏、状元糕等桑洲特色小吃中发挥了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