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均呈现出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的态势。在城市中,消费从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扩展,艺术和设计逐步走入到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美育教育与艺术消费是财富管理的基础。大多数艺术品不具备保值增值和资产配置效应。美育教育与艺术消费具有广阔的市场,而财富管理是高净值人群的舞台。
美育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感知幸福的基础。伴随着财富增长,人们对美育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故宫跑”到艺术博览会观展人数的大幅增加,可以看出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和喜爱明显提升。无论是对孩子音乐、舞蹈、美术的教育,还是成年人美术史修养教育的需求都呈明显的增长态势。
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垂直细分领域的个性化、定制化、专属化美育教育游学受到青睐。美术馆、博物馆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参观中自己走马观花还是有专家讲解答疑释惑,两者的收获差距很大。艺术教育的模式越来越场景化、体验化和参与化。例如,不少中产出国到纽约,常规线路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央公园、时代广场等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假期带孩子或者第二次旅游的人来说,他们更希望孩子或自己能够在知识上、视野上有更大的收获,希望参与一些主题性的特色旅游。
最近几年,针对不同客群需求,以艺术为主题的细分市场旅游开始出现。例如,3—5天纽约或伦敦的艺术之旅,与1—2名艺术史的高校教授或者美术馆馆长同行,中间穿插讲座;到资深收藏家做客,观赏艺术品,聆听波澜起伏的收藏趣事,参与家宴;参与艺博会的VIP专场或拍卖预展,享受专属的酒会接待或讲解;到知名博物馆后台近距离了解文物修复等等。这样的艺术主题旅游将知识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结合在一起,价格通常明显高于一般旅游费用,中产阶层愿意为专属和定制付费。艺术主题旅游需要找准目标客户,精准定位,用心设计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艺术游学的产品品质是制胜的关键。
一般来说,我们约定俗成地认為艺术品消费是花费在价格较为便宜、面向大众、用于装饰和欣赏等目的的艺术品。艺术品消费不以保值增值或者资产配置为目的。由于艺术品是精神产品,需要打动观者的内心,与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人们才愿意心甘情愿地为它付费,在人们崇尚个性化的今天,很难出现同款大批量销售的情况。
喜欢并收藏艺术品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内心里都住着浪漫和美好,而艺术和设计往往是触发这种情感的媒介。在快节奏的大都市,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人们要面对职场晋升、薪资上涨、子女教育、住房养老等方方面面的竞争和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精神压力呈正比。
家庭恰恰是生活与工作区隔的港湾,面对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人们内心渴望静生活和慢生活的独享,希望通过转换状态和轨道让自己回归安静、休闲、放松和优雅,而艺术和设计的气质正好契合这种需求,艺术、时尚和设计元素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家庭,具有设计创意的轻奢用品受到人们的普遍追捧。
在大都市中,伴随着财富积累和视野的开阔,人们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人时间宝贵,伴随着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创造价值,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效率和效益最高,并情愿为此付费。中产重视生活品质和品牌意识,勇于尝试和喜欢新事物,对消费体验和质量要求较高,喜欢差异化产品和定制化服务。
80、90后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眼界视野与50、60后完全不同,他们对生活情趣的要求更高。我们可以感受到其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发展空间,对于供给侧企业来说,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企业生产定制化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实现路径,多维度的需求既是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
艺术品的财富管理主要针对高净值人群。艺术品投资是高净值人群的小众舞台,理解和喜爱艺术品、用收藏的心态来购买艺术品是艺术品投资的前提,艺术品的精神收益大于财务收益,而这些需要长期的美育教育。对于高净值人群来说,藏购艺术精品不仅是传承家庭家风和文脉的上佳选择,艺术品也是高雅的身份名片和社交工具,而且还可以体现社会责任和公益心,具有多层次的外溢效应。
如果投资人对艺术品本身没有兴趣,把艺术品当成投机标的,只看重艺术品的投资回报率,建议去选择股票、债券或者房地产等主流资产,不要选择艺术品保值增值,因为艺术品交易范围小,流动性差。艺术品财富管理的路径主要有艺术品抵质押融资、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保险与保管、家族信托和家族办公室、艺术品基金会和慈善公益、艺术品保税库等等。
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专业性、不规范和缺乏透明,为财富管理机构业务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财富管理的专业机构作为受托人,处于客户和不规范的艺术品市场之间,帮助客户降低风险。艺术品的财富管理需要艺术品专业咨询机构参与其中。中国的艺术品财富管理才刚刚开始,专业化和个性化很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同时也需要法律法规等的配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