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都在经历“996”: 智能健身是一门怎样的好生意?

2019-09-10 07:22李季
电脑报 2019年46期
关键词:健身房运动智能

李季

体重超重、焦虑抑郁、骨质疏松、脂肪肝、血黏度升高、高甘油三酯血症、血尿酸偏高……

近日,《2019上海白领健康指数报告》正式出炉:2018年上海白领体检异常比率达98.75%,从2014年的94.60%上升至2018年的98.75%,白领总体健康情况不容乐观。

天猫最新公布的双十一统计数据也透露:“90后”已成本届最“秃”出的群体,上海成为全国最“秃”飞猛进城市,假发套成交数排第一。一个个数据只是在无情揭露——随着职场、生活等压力的增大,职业病已成为现代人最为苦恼的事情。

过去几年,在传统健身房即将走向终局论调下,以及在消费升级的驱动下,健身行业正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科技变革——智能化、高端化、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家庭式健身,成为越来越多人最好的选择。

今年9月底,家庭智能动感单车品牌、以硬件+内容为核心的Peloton的成功IPO,无疑是对这个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而在国内千亿级的健身房市场,这条赛道的竞争正急剧加速,“硬件+内容+科技+服务”的结合,成了这条赛道的制胜关键,也为未来科技运动定义了新的发展方向。

传统健身房的窘态一直在延续。

王理文在他所在城市核心区经营着一家面积为600平方米左右的健身工作室。“大学时,喜欢上了运动。”他告诉锌刻度,当别的同学都忙着谈恋爱时,他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健身,毕业后顺理成章开了家健身工作室。

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专业教练——这并不是通过招聘就可以解决的。

健身市场“触网”后健身场景发生改变

一方面教练的水平参差不齐,要找到一个相对专业性较高的教练成本也非常高。“教练一般是采用底薪+课时费的模式,课时费每年都在上涨,普通水准的教练课时费达到了总收入的40%。”另外,这个行业流动性也很大,他甚至遇到过直接说要离职,要求马上结算走人的。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传统健身房的抗拒情绪一直在延续。由于健身房同质化较为严重,市场陷入恶性低价竞争,收取会员费用后倒闭消失的投机行为屡见不鲜。

“花4000元办的卡,只去一次就发现关门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刘译,用自己“血的教训”说,他再也不相信传统健身房了,但他认为也有自己的一些问题。“工作实在太忙,每天都是‘996’的节奏,等到下班都不知道去哪里健身。”

毕竟中国年轻人都正在经历“996”,没时间去健身房,亚健康已经成为很多上班族不能承受的痛。

该如何拯救太差的身体?“996”太忙如何有健身时间?

2018年中国运动健身人群运动健身场景考虑因素(图源:艾瑞数据)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健身市场,成了“完美”的互联网化、年轻化的改造对象,而“科技”、“内容”、“运营”与“改革”这些词,也由此成为健身行业的主要突破点。

2012年,诞生于美国硅谷的Peloton以家庭动感单车起家,除了提供家庭健身器械外,还推出了线上专业健身课程订阅服务。“软硬件+内容”的商业模式让其一飞冲天,成为火热的新创项目。

在国内,入局家庭健身市场的互联网企业也不在少数。以Keep、咕咚、悦跑圈、乐动力等为主的运动数据科技平台,以及华为、小米为主的互联网厂商,也开始从内容、整合资源与服务的角度切入市场,填补多年市场供给与消费者需求的错位。

这个领域还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

Keep智能跑步机

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10月,乐刻获得3亿元C轮融资;2018年7月,Keep宣布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成为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额最大公司;今年2月,超級猩猩宣布完成3.6亿元D轮融资,成为继Keep之后又一家完成D轮融资的互联网健身平台。

与资本热捧对应的是用户数量的剧增——艾瑞数据显示,去年5月国内健身APP月使用次数已经增至22.27亿次,同比增长218%。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Keep,成立于2015年2月的Keep,上线后第105天就收获100万粉丝;第921天,用户数量破亿;今年6月,Keep宣布自己的用户数量冲上两亿,几乎超过中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一半(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统计)。

令同领域企业艳羡的粉丝吸收力,最初源于创始人王宁自身减肥后,对“健身小白”群体的需求洞察——他把Keep定义为专业健身领域的“学前班”,让更多想要尝试健身但无从下手的人能够得到指导,依凭着以优质的视频教学激活人们碎片时间与空间的 “轻量级”健身需求,迅速积累了一批用户。

“可以说,这些健身科技平台兼顾了年轻人的喜好与健身本身,用互联网化、社交化等方式来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健身这件事。”一位观察人士说,风靡朋友圈的Keep打卡,就是最好的说明。

上述观察人士称,必须承认的是,过去几年,在经过了“轻量”、“低价”、“灵活”的早期发展阶段后,智能健身已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于健身方式和行为的认知。

和传统健身房一样,过去几年间,也有不少人担心,风靡一时的健身APP,会不会就是昙花一现?会不会下载以后,打开的次数却寥寥无几?

这是所有Keep等从业者面临的共同问题。就连曾经到访Keep的苹果CEO库克,也问过王宁一个问题:Keep究竟有什么办法让人们坚持锻炼?

这些问题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如今健身用户需求是什么。

具体到健身本身上,80、90、00后一代已经不像60、70后一样只满足“健身只是锻炼身体”了。比如80后重视通过健身达到塑身修形的效果,而90后、00后则将健身作为社交的重要一环。

可以说,每一代甚至每一位用户需求都不一样。“健身行业离不开对用户心理和消费趋势的洞察,说到底就是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去如何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的运动需求。”健身行业从业者李隽说。

从这个角度来说,库克的提问,其实是对中国所有健身从业者的共同考量——作为智能健身领域领头羊,Keep的答案,就格外关键。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从专注平台内容以及产品体验,到推出线下智能运动产品, Keep已经整整探索了4年。”10月下旬,一位Keep内部人士对锌刻度记者说。

工作人员正在为用户讲解Keep动感单车

经历早期规模积累后,Keep在2017年5月发布新版本,不再局限于健身领域,“自由运动场”上线,开始向综合型运动APP方向发展。

此后,Keep开始小步快跑,打造了可以在线互动的健身社区,打个比方就是“微信运动”的加强版。这证明了线上社区是健身数字化增长背后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让Keep拥有了行业现象级的内容优势,增加了用户忠诚度和黏性。

“我在里面可以看到很多健身达人、健身教练分享的文章,以及各种关于健身的知识,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一位资深Keep用户说。

Keep副总裁刘冬

更重要的是,Keep开始进行场景化下探,尝试将内容和服务延伸至家庭及城市,为构建以内容和数据为驱动的运动科技生态埋下伏笔。

“我们是一家以内容为核心的运动科技平台。”2018年3月,王宁向外界公布了Keep的新定位,同时亮相的,还有线下健身空间Keepland以及一款与Keep APP内容和数据全面打通的智能跑步机。

Keep的逻辑是,一部分健身用户已逐渐成了更高阶的运动分子,对于健身这件事,他们有了更高要求,很显然,以往的产品与服务已经不再能覆盖所有用户的需求。基于此前22亿条用户数据的积累,以及智能硬件的用户数据追踪,Keep才有可能为用户提供更具系统性、更个性化的健身解决方案。

跑步机上市后,“内容+服务”所带来的智能运动模式很快获得了用户的认可,活跃度是传统跑步机的3倍,联网率高达92%。而后,Keep 从跑步机用户数据发现,有60%的用户更喜欢进行快走,于是在同年又推出了健走机,同样与内容和数据打通。

Keep智能动感单车

今年10月17日,售价2599元的Keep 智能动感单车 C1 正式官宣,匹配着更为丰富的训练内容和更人性化的智能调阻功能,在 Keep 商城及各大电商平台开启预售,这是继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CES电子消费展上亮相后,正式和公众见面。至此,Keep在用户家庭健身需求“跑、走、骑”智能硬件的布局初步完成。

因此,无论怎么看,Keep早就不是人们心中最初的APP了。

“在我们看来,其实我们现在是以‘内容+硬件+科技+数据’为主的运动科技公司,早就远远超出了传统健身甚至健身APP的概念。”上述Keep一位内部人士说。

不过,对于健身行业来说,不论是做生态,还是商业化,占据更多的使用场景是一方面,最核心的还是提升内容和体验,这样才能留住用户,也是一個行业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像Keep这样的健身产品,能替代健身房,在家就可以完成基础的运动。”陆湘语说,她是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PR。去年8月生了孩子,同年12月回到工作岗位,繁忙的工作节奏,再加上家里还有孩子要照顾,陆湘语只能在晚上孩子睡下之后运动,因此她只得把健身计划放在了家里。

“买了会员和跑步机,会根据Keep课程练,另外自己知识体系上来后会根据身体情况加练。” 陆湘语称,她选择Keep的主要原因,是Keep智能硬件产品可以和Keep APP课程内容完美结合,运动强度、身体状况等都可以通过手机和健身器械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在制定运动计划、检测训练成果上与个人目标更贴切。

这是因为Keep APP中有一个虚拟教练,在线上,可以获取用户的健康数据,从而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化健身训练方案;在线下,Keep还可以通过传感器等硬件,在用户训练过程中给予动作指导与纠正。

这在最新推出的智能动感单车上面得到了最好体现——从锌刻度记者实际体验来看, Keep动感单车最吸引记者的地方,是它能为每一位用户提供FTP“骑行能力”测评,精准测量用户的运动能力边界,并根据个人测试结果智能匹配课程强度,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课程,“努力骑行,点亮课程中的四盏灯,体会内容和硬件的结合带来的运动乐趣。”

“作为全球首款采用云端控制,并实现自动调阻的智能单车,这款智能动感单车能让用户始终保持在最佳的运动强度,感受无级变速的骑行体验。”在体验现场, Keep副总裁刘冬如此介绍道。

此前,在谈到Keep如此多元化的产品布局时,刘冬认为Keep的逻辑是呈金字塔结构,上面是智能硬件,中间是运动装备,最下面是食品、生活类的产品,这些产品矩阵最终都服务于APP用户。

智能硬件在上层,或者说Keep加大对智能硬件的重视并不奇怪。起初,Keep用APP去切入新用户,起量快、覆盖广。当口碑和用户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以智能硬件为载体,去承接更丰富多样的内容,在体验上也会更加的多元,这是很多纯硬件厂商难以提供给用户的价值,也是Keep充满信心的关键。

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先例——比如已经上市的Peloton,就是成功打通硬件与内容,从而找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

不过,刘冬认为二者对智能硬件的思路有所不同。Peleton首先还是一家产品公司,课程面向想要去健身房锻炼的用户,产品更强调代入感,而Keep内容显然先行,用户更偏向家庭场景:“课程不需要太高的华丽程度。”

尽管两者不同,但这显然也是Keep对于自己造血能力和可能性的一次证明。一个重要的数据是,Keep运动消费产品的营收规模预计在2019年达到10亿元,超过总营收的一半。运动消费产品的营收中,智能硬件占35%,运动装备占40%,食品占25%。

对于拥有2亿用户的Keep而言,这显然只是开始——从优质健身内容社区,到实物电商模式摸索,再到线下健身空间品牌、如今的硬件智能产品,Keep搭建的循环生态,其潜力远远还没有发掘出来。

这同样是智能健身领域其他从业者共同的机会。参照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运动健身行业爆发的时间窗口。

而这个时期,又刚好与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时代大潮相互重叠。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健身市场穩步发展,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1800亿元规模。然而,对比美国健身人群20.3%的高渗透率,中国仅有3.1%,所以中国健身人群基数仍存在巨大的渗透空间。

对智能健身企业而言,更大考量或许是,随着市场上产品渐渐成熟,以及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用户需求随着智能化时代的走向正不断变化和提升。

“三年前,我是一个从来不锻炼的人,科技发展降低了健身门槛,把我引进了运动的大门。”陆湘语就说,她对“智能+运动“的健身模式有着更高期许:“智能化健身还没实现真正的交互。”

在陆湘语看来,比如现在开始一个课程的训练之前,基本要通过视频来学习一遍项目要领,如果能实现人机交互,在边学习、边修正中开展训练,会大大降低时间成本。同时,还能拉近运动者和教练的距离,实现标准化监测。

另外,现在智能健身提供的方案选项其实还不是很丰富,如果能在人工智能或深度学习的助力下,让智能健身器械反馈出更多更精准的信息,会更大提升健身的效率。

只是,如何去推动内容、服务、技术、产品智能化与健身的结合,并将之转变为一个可落地的商业模式,这需要行业玩家们的不断探索和推动——毕竟,智能化健身是一件有希望改善当代年轻人身体太差的好事情。

猜你喜欢
健身房运动智能
智能烹饪机
超智能插秧机
不正经运动范
日本流行“黑暗健身房”
不好意思,去健身房我也不想和你撞衫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FIT最舒适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