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妮
摘 要: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建设高素质的幼教队伍的极其重要。本文例举了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建设高质量幼教队伍的一个重要内容。
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4個城市的167所城乡学校的229名教师调查,检测发现51.123%的教师中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属轻度心理障碍,16.15%属中度心理障碍,2.49%已构成心理疾病。一些研究发现,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等精神障碍。因此,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一、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角色冲突
在幼儿园女性教师占大多数,她们既要担负起家庭主妇的角色,又要担负起职业女性的角色,还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努力工作,不断进修。由于压力过重,使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受到影响。
(二)与家长关系
人皆渴望得到爱与被爱、理解与尊重、友情与支持,而幼儿教师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来源于幼儿家长。良好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有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幸福感,这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生存环境。不协调的家园关系会使教师情绪紧张、心情郁闷,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家长的不尊重教师现象,使教师感到空虚无助、痛苦,使身体健康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三)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指社会上或环境中应激事件的影响,如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幼儿教师职业的不稳定性,使他们的感到前途渺茫。一部分教师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思想,而且对工作不负责任,这种症状属于职业适应不良。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方针贯彻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一定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遵循心理健康规律,为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有目的地进行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并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策略,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调节。对发现有各种心理问题的教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使其尽快恢复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同事的情感支持能增强人对工作情境的控制感,从而降低心理压力和人格解体水平,有利提高个人成就感。
(二)普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对他们自我概念的形成及以后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都具深远的影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然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关心的不够,要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为前提。为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迫在眉睫,学校领导应该更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管理者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倾听心声,关心教师生活。
(三)学会自我调节
心理能动反映论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实现的。教师只有学会心理调适,才能使心理健康得到维护与增进。教师要学会辨证思维。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尽量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采用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避免脑力过度的疲劳,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心胸豁达、悦纳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保持乐观心态,培养广泛的兴趣完善自己;还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增强应对压力的耐受能力。
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行政机构要形成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管理者要支持和关心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有提高心理素质的意识,学习正确调适心理的有效方法,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教师心理健康不断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振宇.《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2002、5.
[2]韩进之.《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1992.
[3]田宗耀.《新世纪教育教学论坛》;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