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爱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弄巧成拙,画虎成狗,陷入情境创设的沼泽而不能自拔,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情境创设喧宾夺主,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刻意造作,偏离生活实际;情境创设不能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常常忽视数学应有的抽象等,这些都使数学教学丢失了数学味。看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情境创设的研究是多么的必要!
一、情境创设应简洁、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更不能使情境的创设过于冗长,像“老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二、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四、既要有引进的“情境化”,又要有结论的“去情境化”
我们在讲授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往往喜欢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模型化,具体化,这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情境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随着教学的进一步展开,我们不能一味地把情境的创设当做学生求知的救命稻草,而应在适时的时候抽象出它的本质特征,试着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它,所以在适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结论的“去情境化”。如:一位老师在讲直线的认识后,课后访问学生什么是直线,由于老师在这节课创设了大量情境后没有一定份量的结论的“去情境化”,导致很多学生说:直线就是队伍,是铁轨,是玉米地……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现实情景的有限性难以表达抽象直线的无限性,现实情景的离散性难以表达抽象直线的连续性.一条高速路,当着眼于距离时能提炼出线段,当着眼于笔直延伸时能提炼出直线,当着眼于面积时能提炼出矩形,当着眼于用料时,能提炼出长方体.生活世界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它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太多的理性承诺,学校教育恰恰应该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无法获得、而必须经由学校教育才能获得的经验.
情境的局限性还給我们寻找恰当的情景带来困难,这时我们常常采用经过加工的拟真情景——源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真实,关键只在于这种情境应具有相关数学知识的必要因素与必要形式,数学化过程需要不同程度地经历:辨别、分化、类化、抽象、检验、概括、强化、形式化等步骤。在教学条件下,通常的做法是从大量具体实例出发,从学生实际经验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法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是沿着:“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路线前进.较为关键的是如下5个步骤:①辨别一类事物的不同例子;②找出各例子的共同属性;③从共同属性中抽象出本质属性;④把本质属性与原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新概念与已知的有关概念区别开来;⑤把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切同类事物中去,以明确它的外延;这个过程很重要,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一个核心价值——数学化.弗赖登塔尔认为,如其说学习数学,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生活化取向、活动化取向的大潮中,教师的数学化能力凸现,这是一个创作与创造的过程。数学教师要有充实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要有数学化的能力。
情境创设如果误伤了孩子脆弱的心灵,即使单从数学知识的学习方面是有效的教学情境,也是绝不可取的,它比那种实效性不强的教学情境更为恶劣,因为教育首先应该充满爱和尊重。没有爱和尊重,就没有教育,又何谈教育的有效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