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瓶罐罐大变身

2019-09-10 07:22马静
教育家 2019年47期
关键词:塑料瓶瓶子小班

马静

体育对孩子的益处毋庸置疑。日前,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学校体育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并用“移风易俗”“改天换地”“众志成城”来描述已经提上日程的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从任务目标到教育内涵,从场馆和教师队伍建设到教育评价体系,学校体育已然进入了大变革的前夜。如何调动孩子们参加体育游戏的兴趣?怎样通过体育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我们追踪了一些园所和学校的思考与做法,看看实践层面上,变化正在怎样发生。

研究发现,爱活动的孩子各种动作提前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可更自然、更协调、更省力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基本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完善,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但动作发展得非常快,是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同时,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需要通过行动伴随思维,而幼儿的行动是基于具体事物的,也就是幼儿最为感兴趣的玩具。我尝试将瓶瓶罐罐变身为小班体育游戏中的材料,让幼儿在实际游戏中进行操作,促进他们的身体素质发展。

运用材料,调动参与兴趣

小班幼儿喜欢有趣的、操作性强的体育游戏,他们对活动的投入程度更依赖于游戏材料的支持。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投放材料,引起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直接用成品瓶瓶罐罐进行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同形状、材质的瓶子,幼儿非常喜欢,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但在使用前要注意清洗,损坏的、玻璃材质的瓶子不建议使用。如进行梅花桩游戏时,教师可以将几个废旧的易拉罐用绳子等材料固定成梅花桩,间隔摆放,引导幼儿尝试在梅花桩上行走,从而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腿部控制能力等。教师可以通过调整罐子数量、筛选不同高矮的罐子、调整梅花桩的距离,来提高游戏的挑战难度。

这些游戏不需要制作过多的材料,只需要场地和瓶瓶罐罐就可以进行。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材料都是信手拈来的,只需要在游戏中关注幼儿动作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的玩具,他们愿意去游戏,并从中有所收获。

将瓶瓶罐罐变身为游戏材料,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一些小瓶子、小罐子稍加改变就能发挥更大作用,也能促进幼儿更多动作能力的发展。如进行彩色跳跳瓶游戏时,教师将五颜六色的颜料水灌到塑料瓶中,视觉冲击满足了小班幼儿的需求。接下来,教师可以将这些瓶子彼此间隔一段距离,平放在地面上,引导幼儿双脚并拢,从瓶子上跳过去,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将瓶子立起来,引导幼儿从上面跳过去;将两个瓶子并排摆放,引导幼儿练习立定跳;连续间隔摆放多个瓶子,引导幼儿练习行进跳;摆成S型或其他形状,引导幼儿练习变化方向跳等。

在进行小火箭游戏前,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将彩色纸条粘贴到塑料瓶底端,做成小火箭。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向各个方向投掷塑料瓶,锻炼幼儿的手臂力量。彩色纸条飞起来像一道彩虹,幼儿在游戏中异常兴奋,喜欢反复不断地进行游戏。瓶瓶罐罐在变身后更能满足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刺激幼儿的视觉感知,使幼儿更喜爱游戏。

添加辅助材料,再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如将瓶子和皮球组合创设保龄球游戏,将瓶子摆在场地一侧,可一字排开或多排甚至发散形排列等。幼儿手持皮球蹲在另一侧,运用大臂力量带动手部,推动皮球去击倒瓶子。游戏中幼儿不仅要用力推动皮球,还要掌握双手同时用力才能使球按照直线运行以达到精准性的技巧。

再如将小圆环和塑料瓶组合创设出套圈游戏,游戏时将塑料瓶摆放在一侧,幼儿手持小圆环站在距瓶子几十厘米远的地方(具体距离可根据幼儿能力适时适度调整),抛出小圆环套在塑料瓶上。这样能够锻炼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手臂力量以及抛接物体的能力。教师只要多思考,就可以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喜欢操作材料的需求。

运用情境,满足游戏需求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儿在大量真实游戏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但有时幼儿会对一些游戏渐渐失去兴趣,以至于达不到获得直接经验的效果。因此,如何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性强、假扮性强的游戏材料,在游戏中扮演一个小角色,并将一些事物假想成其他事物,如将沙土想象成米饭,玩做饭游戏等。在游戏中加入角色和情境,是满足他们兴趣需求的有效手段。

尝试将游戏规则创设成有趣的情境,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有游戏就有规则要求,但现实中往往是教师们生硬提出要求,幼儿并不能有效地遵守规则。教师在游戏中充当了“活的规则提示牌”,一遍遍不断地提示,使幼儿觉得乏味。我尝试利用幼儿的游戏特点,将孩子们喜欢的情境创设为游戏规则。

如在保龄球游戏中,幼儿击倒保龄球瓶(彩色塑料瓶)后需要跑过去把皮球拿回来继续游戏,如果从中间跑来跑去就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一开始我只是告诉幼儿取回皮球时要从两边走,但幼儿在兴奋情绪的影响下,根本记不住规则。在反复的游戏后,我创设了“小河”的游戏情境,在幼儿与保龄球瓶中间画上波浪线充当小河,幼儿纷纷说不能让自己掉到河里,要绕着走。这样一来,不用教师提醒,孩子们都能有意识地关注游戏规则了。有的小朋友忘了,小脚刚踩到“小河”里就赶快撤回来,嘴里还叨唠着“可别掉到河里”。

简单的波浪线,消除了幼儿被规则制约的束缚感,让他们的游戏兴趣得到满足。幼儿喜欢并享受这个推动皮球并击倒球瓶的过程,手臂力量、腿部力量都得到了锻炼。教师从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上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幼儿游戏发展的观察与指导中。

利用辅材创设情境,满足幼儿游戏需求。有时候,游戏玩法单一、重复性较高,也会导致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如推物走、挑物走、往返跑等。教师在这些游戏中利用辅材创设情境或适当提高挑战难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如在小扁担游戏中,一开始我运用两个小标志牌限定范围,请幼儿肩挑彩色水瓶制作的小扁担从起点走到终点,再折返回来,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但玩了两次之后有些幼儿就放弃了。于是我进行调整,在终点的小标志牌上贴上小贴画。每一位从起点走到终点的小朋友可以从标志牌上摘下一个小贴画作为奖励,并将小贴画粘在自己身上。顿时,刚刚几位放弃游戏的小朋友又重新加入游戏,并且在得到小贴画后兴趣更加浓厚,回到起点继续游戏。

我进一步思考:单纯运用奖励的形式也只能维持幼儿几天的兴趣,怎样使幼儿长期对游戏感兴趣呢?于是,我为游戏增加了一些挑战,设置不同的难度:挑小扁担走小路、挑小扁担跨过栅栏、挑小扁担走小桥、挑小扁担穿过S型树林等。完成不同难度项目奖励的小贴纸不同,班中一下子掀起了玩小扁担的风潮。幼儿每天户外活动时都要去挑战几次,并互相交流自己得到了什么样的贴纸,去尝试没有挑战过的难度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好奇心与游戏兴趣被大大地激发,曾经单一的游戏一下子变成了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利用辅材创设情境,教师要考虑在游戏中合理增加挑战性,适时适度增加辅材,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游戏保持新鲜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七幼儿园)

责任编辑:谷珵

猜你喜欢
塑料瓶瓶子小班
神奇的气压
瓶子赛跑
再去小班看看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瓶子赛跑
瓶子赛跑
快艇
别把你的瓶子随手扔掉
粗和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