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
教学新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呈现艺术于多元化。课堂的把控,必须做到张弛有度和宽严相济,在管理与引导、自主与研究间寻找恰当的契合点,以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高效与质量。
数学教学小学教育教法教研新课程
在当前教学理念下,教师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在摒除“满堂灌”和放任课堂教学间趟出一条科学疏导和适当把控的路子。
课堂的效果如何,首先应关注他们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使课堂更有效。
客观地说,情境创设是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事。他们为了突出“新、奇、趣”而挖空心思地创造出迷人的问题情境,以至出现“不着边际”的演绎,最终使教学陷入“等”的尴尬误区。如在一节“认识乘法”的课上,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上课伊始,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好!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电脑出示一个精彩的动画片――“美丽的森林”),接着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纷纷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河流和小桥。生2:小河里的水还在流动呢!生3: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呀。生:……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在老师“你发现的真好!你真有想象力!”等夸奖下,不断有新的发现。上述情境,虽然声像俱佳,但却是在热热闹闹过场,除浪费时间外,别无它用。像这样,纵情千百态,离题百万里,“不着边际”的演绎往往背本而趋末,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联系。但数学是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存在的,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数学绝不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创设情境就不能牵强附会地远离了數学本身的属性。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在学生有初步认知后,一位教师是这样“迁就”学生的:
“在我们身边有吗?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一位同学抢着回答:“教室里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半,每份就是它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期待“多样”,不敢对这个不切合实际的说法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而是“迁就”了它。紧接着又出现好几个类似的说法: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成两半,从腰截成两半,把教室里的柱子平均切成两半……此类说法越来越多,因为学生对这样的例子乐此不彼。至此,教室里的桌子、椅子、讲台……“无一幸免”,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在尽情地搜寻着、“无情”地“分割”着,老师却是“忍气吞声”地迁就任其发挥。其实,情境联系生活不是一种时髦,它的首要功能是为数学教学服务,情境创设应该与知识特点相联系,突出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一味迁就,偏离正确轨道,这样问题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成为虚度时间的“元凶”。
“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强化的一个知识领域。在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部分教材的“实践活动”中,有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关于瓶盖的游戏:“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并提问:“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我们一些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尤其像课本中的那种“高度“很小的瓶盖,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该面朝下“两种情况(侧立情况不计)。于是,接下来的课堂局面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上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也经常有继续败北的无奈和沮丧……时间过去了,学生却无法体会“游戏的公平”!不知是习惯于教材权威的惰性,还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实践中,一些老师对此“有失公平”的现象竟“熟视无睹”。其实,只要稍作观察,就可以知道:瓶盖整体结构的不均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游戏的不公平性是不可忽视的。教材本身已经是有问题的,教师又缺少对教材权威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不敢舍弃教材、不会替换素材,使教学出现了“谬误”,孩子学到了“悖论”。
课堂教学中,老师预设的教学都期待有良好的结局和满意的结果。这动机很好,然而“动机和结果不一定会统一”,这是老师应有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常识。如果无视这个“常理”,“一厢情愿”地“执着等待”预想结果出现,常会浪费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尴尬。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把握学生学习心理,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作为教师,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新理念下积极提升和完善自己。
生福瑞,韦艳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j).吉林教育,2015(7);
曾彬彬.鉴于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策略.教师,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