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坚
摘 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生涯规划融入到小学课堂与活动中来,有利于小学生了解自我,进行自我的感知与完善。为促进生涯规划意识的有效渗透与培养,学校积极构建良好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平台,包括有效的心理健康平台、丰富的活动平台、互动型的家校联系平台。同时,开展成长仪式,播种生涯规划信念;开展节日活动,实施分段生涯目标;开展综合实践,规划引领生活实际。通过仪式感,培养意识感。
关键词:小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实践与思考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这一教育内容往往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才开展,初中、小学鲜有涉及。我们认为,小学生正处于意识萌芽,自主发展的起始阶段,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将生涯规划融入到小学课堂与活动中来,有利于小学生了解自我,进行自我的感知与体验,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和完善。
1构建“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支撑平台
为促进生涯规划意识的有效渗透与培养,学校运用各种资源、通过各种活动,积极构建良好的生涯规划意识培养支撑平台。
1.1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平台。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因此,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必须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设计时应立足学生的心理特质,实施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够均衡发展。学校不仅建立了环境温馨、设备齐全的心理咨询室和资源教室,同时积极引入情绪管理课程,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扎实做好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2构建丰富的活动平台
在探索“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小学课堂与活动中,构建丰富活动平台,通过在成长仪式,节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认知、体验、感悟理想的内涵,培养能力,发展素养,为学生形成理想、追求理想、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1.3构建互动型的家校联系平台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长是学校教育工作所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为了使家校双方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我校一向重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并搭建互动型的家校联系平台。着力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让教师走进家庭教育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2开展“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活动仪式
2.1成长仪式:凸显“理想”主題,播种生涯规划信念。
小学阶段,是童年生活最美好的阶段,校园中的每一个仪式都是他们身心成长的见证,记录了他们在小学阶段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校园中的每一个成长仪式都是一次唤醒,不只唤醒学生认识自我的成长现状,更是唤醒他们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激活“理想”的激励作用。我校的新生入学仪式,通过“领取船票”,“检票登船”,“认识正副舵手”,“结识船员”,“扬帆起航”等体现学校文化的特色活动,让每个孩子在入学第一天就播下了生涯规划的种子,朝着大海的方向启航。学校还设计了“致六年级的自己”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践绘画能力,将自己对于未来的愿景展现出来。
2.2节日活动:践行“规划”方案,实施分段生涯目标。
每一个节日活动,学校都根据节日特色让孩子制定一个小目标或小计划,并学习如何为之努力,付诸行动。如“送给五月的母亲”是“妈妈,我爱您”的系列活动之一。在3月8日妇女节之际,每个学生秘密写信给妈妈:“我郑重承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提醒妈妈这封信要等到5月8日母亲节的时候才能拆开。长达两个月的“情感接力”后,每位“海塘妈妈”才发现孩子这段时间的转变正是因为两个月前的一个个坚定的承诺:少生气、叠衣服、系鞋带、一个人睡觉……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并且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实现了目标。又如每年植树节的“我是校园小小美化师”活动,学生在活动之前需思考要种植的植物和材料、经费来源,制定计划。每个学生计划需要的材料都不相同,但都需要他们在平时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同时,活动本着“我选择我负责”的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种植的植物,并负责照料,将“美化校园”的规划细化,使学生经历为小目标努力的过程,体验实现小目标的快乐,激发学生从实现小目标开始践行生涯规划的动力。
2.3综合实践:扎根“现实”土壤,规划引领生活实际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社会、自我与规划的认识,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如:“小鱼当家”活动。利用队活动课,介绍活动方案,让学生自主成立活动小组,提前做好预算和购物计划:如这次准备买什么食材,买多少数量,估计多少费用,经费从哪里来?利用周末时间,按照购物计划,深入各个菜场买菜,进入各个家庭烧菜,然后对活动进行交流与反思。又如:学校希望借《科学》这门万物启蒙学科来影响和改变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实践的乐趣。通过学习陈耀老师(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的“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启动了家庭实验系列活动:第一阶段,利用家长资源,带领学生做“科学小实验”,激发探究的兴趣。第二阶段,计划在一个社区或学校空间对应50个家庭创客空间。第三阶段,利用线上线下的活动,成立“湖小科学梦”基地,让科学理想展翅飞翔。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小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可行也必行。当然,在“生涯规划意识”培养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中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凌云.中小学生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崔兴华. 论小学理想教育[J]. 中国德育,2017,(11):71-73.
[3] 李金碧. 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4,10.
[4] 南海,薛勇民.什么是“生涯教育”——对“生涯教育”概念的认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9).
[5] 梁小薇. 理想教育:德育工作新视角[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2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