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科
走在东京、大坂的街道上,最先抓住我眼球的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大小不同、造型各异、色彩斑斓、错落有致、琳琅满目、极具个性的广告和店招。这与我国大城市相对统一整齐规范的招牌形成强烈对比,也许这是不同文化不同理念不同审美的差异。然而这些并没有引起我的足够兴趣,让我着迷的却是夹杂其中的那些熟悉的汉字书法招牌——那是书家写的道地的中国书法,且功底深厚。
我常常反思,我国大城市的招牌却很少使用书家手写的字,而多用美术字和千篇一律的电脑书法字模,这当然没有手写的自然、亲近和有艺术感。
我曾问过我国的商家老板,为什么不请书法家写招牌呢?回答是,代价太高,一个字要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这大大高于日本的润格,据华裔日本导游介绍,日本书家的字很便宜,大多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作为对书家的尊重,即使著名书家的字,价格也在老百姓能接受的范围内。这对书法的实用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导游还说,日本人写书法的目的完全是一种文化追求、人格修炼,并不把它作为赚钱的工具。
据有关方面统计,日本对中国书法的学习普及率大大高于中国,平均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写书法的,特别是日本妇女,会在家务之余,抽空练练书法,这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
其实,日本的文字完全脱胎于汉字,书学也完全导源于中国。早在三世纪,中国就有个叫王仁的携带《论语》《千字文》东渡日本,为皇室贵族教授汉字,开启了日本的汉字教育。以后日本人肢解出中国草书和楷书的偏旁或部分作为日本的文字,还有的则完全照搬了中国汉字。公元754年,中国僧人鉴真又带着王羲之真迹赴日,使书圣王字在日本广为流传。特别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书学有了较大的飞跃。当时中国书家杨守敬带着数千件汉魏六朝碑版东渡,让日本书界大开眼界,吸引了不少日本人频繁来中国研修书法,兴起了学习中国书法的热潮。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书法展就频频在欧美亮相,引起国际美术界的关注,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势头。
1872年日本就发布国定学制,中小学每周都有书法课。并创办了专门培养书法专职教师的大学,从而为书法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日本人的普遍共识是:学习书法是一种信仰,是书者的精神与心性的表现,是追求性灵的空明、纯粹和愉悦。书法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练字,更是培养学生严守规则、勤勉自律的好途径。
日本人对书法的青睐还表现在,很多重大活动的签名,重要事件的记载,庄重场合的发言稿等,都会郑重地用毛笔书写。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