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莉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生命等多方面内容的多元学科,也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走进自然的重要渠道,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观察。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了解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较弱的问题,通过有效的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教学;观察能力
我国新课程标准指出,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树立科学意识。然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大多不具备问题探究的方法和良好的实验观察能力,只是好奇心较强,有浓厚的兴趣。在实验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加以引导,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仔细观察的乐趣、实验探究的神秘和科学学科的奥秘。
一、激发兴趣,提升观察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都让他们自己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物体以外,还可以找些本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物体进行观察,以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如教师在讲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让孩子们感受用塑料袋套住空气,提问学生,塑料袋里面有什么?既然看不见摸不着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通过让学生演示注射器顶住橡皮摁压,来感受空气的存在并占据空间,孩子们顿时兴趣浓厚,为学习目标的明确、孩子进一步理解判断和运用打下基础。在讲授到《冷空气和热空气》时,首先给孩子们展示并放飞孔明灯,让孩子们在孔明灯的飞舞中兴趣盎然地开始本课的学习,并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热空气的流动规律。通过适当的兴趣激发,会使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动用感官,培养观察方法
科学教学中,为了更加细致全面的观察事物和实验现象,动用感官观察是学好科学的第一法宝。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观察方法的训练,比如动用很多感官来认知,例如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了解自然奥秘,收获实验乐趣。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土壤的成分》一课当中,教师引导孩子用看、摸、闻、搓、握等方法来观察研究土壤中的成分。教师可布置这个实验为家庭实验,让孩子回到家就地取材,在路边、楼下的小花园、公园中取一些土壤,回家借助小木棍、小铲子、小水桶这些辅助工具,通过感官的全方位运用,会清楚地观察到土壤中的泥土、沙子、石子等物质及蚯蚓、蚂蚁等小动物。同时,感受土壤的软硬、粗细与干湿,形象直观地让孩子理解了土壤的成分,对本单元课程内容的理解打下坚实基础。
三、明确目标,提高观察能力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实验探究效率。我认为要明确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察有序。“察有序”是指观察的先后顺序,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中比较什么,观察后讨论什么,总结什么。小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大致可分为两种观察顺序:一是从按照顺序有序观察;可以是按照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左到右或相反,也可以是从整体到部分。比如在学习《热空气和冷空气》这一课时,在冷热空气的流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抽掉玻璃片,从下至上观察热空气的流动,看到白煙向上流动,规律极其鲜明,从而讨论总结出:热空气向上流动。二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如《土壤的类型》一课中,学生对于土壤一点不陌生,从小就经常接触,可以让他们对比观察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有些颗粒大,有些有黏性。通过对比观察沙粒、黏粒和粉粒一目了然,讨论总结,比较特征,得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分类。这样,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就能慢慢习惯进行有顺序地观察,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
四、联系生活,扩大观察视角
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丰盈,联系实际生活,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更丰硕的收获。牛顿是源于观察一个苹果的落下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是因为观察到浴缸里的水的变化才发现了浮力定律。在学习三年级科学《认识液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用感官认识身边常见的油、水、牛奶、蜂蜜,感知这些不同液体有不同的颜色、气味、透明度和粘稠度,更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来辨识盐水、糖水、白醋和白酒。通过孩子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耐心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记录实验结果,日积月累,孩子们定会有较大的收获和启迪,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开启科学大门打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具有灵敏的感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生活,无论在是分组实验还是家庭实验,培养孩子观察兴趣、提升孩子观察能力,注重观察方法,做到观有法、察有序,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综上所述,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小学生从观察能力延伸到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才是我们广大科学教师不懈努力的一致追求。
参考文献
[1] 陈明真,白宏锋.浅谈小学科学课标中科学素养与创新的关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0).
[2] 任宏伟.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分析[J].教育(文摘版),2019(8).
[3] 马晓寅.小学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8(0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