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可雨 钱琦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网络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准确性、精细化。研究将从学院网格化管理平台为基础,构建院(系)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方式、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信息化的管理,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更好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关键词:高校;网格化管理;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
一、问题的提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大学生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文件还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校、院(系)、班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班委会、学生党团支部要积极参与、协助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格化管理,是参照一定标准将管理对象分为多个单元格,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各区域间的信息交流[1]。网格化管理运用于学生日常管理中,能够提升工作效率,能够增强危机事件处理时效,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心理健康工作是学生安全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基于网格化管理原则,二级院(系)建立多线多级网格化管理制度,并且将心理辅导站工作与网格化管理工作相结合,以学院微信公众号为平台,构建线上集权益维护、寝室管理、心理咨询为一体的综合生活服务类平台。
二、网格化安全管理平台
(一)“双线五级”的网格化管理制度
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权责明确、层层履职、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双线多级的宿舍网格化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一条是班辅线,二级网格员为学生办公室主任,三级网格员为班辅教师,四级网格员为班级安全委员、生活委员,五级网格员为寝室长。另一条是党员责任岗线,二级网格员为学生党支部书记,三级网格员为楼长,四级网格员为楼层长,五级网格员为寝室长,其中楼长和楼层长均为学生党员。
以学生宿舍为基础,按就近、分类、便捷、高效的原则,将学生公寓划分为8个二级级网格,二级级网格下按楼层划分为6个三级网格,三级网格下以5-8间宿舍为单位设立1个四级网格,指定详细的划分方案,即《各楼栋网格化管理明细图》。各级网格管理员定时定点对自己负责的网格进行巡查,按照规定认真做好网格内的安全宣传、调查、信息收集等基础工作,全面掌握责任区内基本情况,随时了解网格内学生动态,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网格化管理机制。
(二)网格化安全管理平台设计构想
网格化安全管理平台搭建基于学院微信公众号,是一个集安全管理和生活帮助于一体的平台。在公众号中有一个“生活助手”模块,主要作为安全管理和学生权益维护的通道,预先将模块按照网格化安全管理示意图进行分级和分区。第四级和第五级管理员通过室长QQ群进行安全情况通报,四级管理员汇总信息报给三级管理员,二级和三级管理员设置权限,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报送,安全情况通过回复“区域编码+情况”即可,消息后台自动归到相应三级管理员处。在开发者模式下,绑定学院相应负责老师手机号,保障公众号的安全性,也保证发布信息内容的正确性。
除了安全情况通报外,寝室常规检查情况则由生活权益部直接将相应数据报给班辅老师。生活权益部每月将收集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信息,整理成推文“温馨小贴士”或者“生活答疑”,解决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三、基于网格化管理平台的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
(一)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二级心理辅导站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职责包括:向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汇报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和总结;掌握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协助心理健康中心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及追踪;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宣传与教育,组织开展“5.25”、“11.25”心理健康月活动;培训学生团队开展朋辈咨询,组织学生开展团辅;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对有紧急情况的学生联系心理健康中心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
构建和完善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工作机制,实施心理委员月报制度。第一级是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动员多方力量,整合资源,全面协调心理健康工作;第二级是二级辅导站站长,由学院心理健康兼职干事担任,负责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对接,开展学院心理健康日常工作;第三级是班辅老师和任课老师,负责自己所带学生、所上课学生的心理健康;第四级是心理委员,实行心理健康月报制度,发挥学生朋辈教育与自我教育优势,这一级的工作具有及时性、具体化、易共情的特点。
二级辅导站站长一般由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或者有丰富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具有专业性、准确性特点,为学院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辅导员是院(系)二级辅导站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学生特点,能够提供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委员是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与班上同学朝夕相处,容易展开工作。
(二)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的意义
1.多元化的心理咨询方式
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还是为预约面对面咨询,预约方式为电话和邮箱预约,鉴于学生对隐私保护意识越来越高,并且多采用QQ、微信作為主要媒介进行交流,传统的咨询预约方式和咨询方式不符合他们的习惯,需要进行创新。基于微信平台建立网络咨询中心,有效将心理咨询与新媒体平台对接,可以实现在线咨询、留言咨询、预约咨询、电话咨询、匿名投稿等多种方式的咨询。
2.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微信平台具有信息推送功能,可以发布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案例、心理健康小知识、心灵鸡汤等文章,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同时,后台可以接收文字、语音、图片和音频留言,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功能。平台还会定期进行心理测试的推送,提升趣味性和参与性。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可以在预约咨询、推文查找和自助查询中发挥作用,方便快捷满足大学生的不同诉求,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3.信息化的心理工作管理
微信平台具有信息收集和储存功能,对学生按照网格化进行区域划分,可以导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的电子档案。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学生提问等数据后台均有记录,便于材料整理和管理。信息化的管理还可以为心理咨询老师积累案例,为进行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材料支撑。
(三)二级心理辅导站服务模式
关于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服务模式,刘开频(2017)提出发展性服务模式、预防性服务模式、“治疗”性服务模式和协调性服务模式四种模式[2],这是基于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提出的,发展性服务模式针对全部学生,是以学生个性化成长为导向的;预防性服务模式是针对新生、毕业生、特殊学生的个别群里的预防性需求,是以避免问题严重化为目标的;“治疗”性服务模式针对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寻求专业帮助,以健康功能为目的;协调性服务模式是着眼学生所处的环境,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寻求支持性策略以优化和改善环境。
(四)二级心理辅导站与网格化管理平台有机结合
网格化安全管理构架与二级心理辅导站类似,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在“生活助手”中添加“心语心愿”模块,即一个交互式心理咨询平台。网络平台一方面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预约,例如在线咨询、电话咨询、面对面咨询等,另一方面是利用信息化管理,采集和留存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数据,便于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老师进行跟踪回访。
结合网格化安全管理的内容,可以在“生活助手”模块设计生活区管理、青年之声、心语心愿、趣味测试四个模块(如图2所示)。
生活区管理主要是日常查寝、卫生等情况通报。每周将对各区域寝室卫生情况进行通报,较差寝室可以将整改情况传至后台,由网格管理员进行处理,提高日常管理的效率。青年之声主要是学生生活问题的反映和回复,作为连接学校学生权益工作室和学院的一个桥梁,各网格管理员定期将收集到的不同生活区域的问题进行整理,上报学校权益工作室、学院或者学校相关部门。心愿心语是作为心理咨询平台,可以进行在线咨询、电话咨询、在线预约面询等,还开通朋辈咨询和团辅活动预约;大树洞类似于匿名投稿栏目,会将投稿内容进行公开发布,大家都可以评论,利用同伴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在线咨询可以实现双向匿名、单项匿名、实名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咨询师,也可以随机咨询,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做到“私人订制”。健康生活定期发布一些心理美文,心理学科普知识类文章。趣味测试包括专业区和趣味区,既有人格测试、气质类型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比较专业的心理测量内容,也包括人际测试、性心理测试、婚恋测试等比较趣味的心理测试,并且测试题库定期更新,帮助学生更清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五)二级心理辅导站队伍建设
1.促进辅导员开展网络“谈心谈话”
近年来互联网快速,新媒体平台成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谈心谈话”的新途径。辅导员开展网络“谈心谈话”具有隐匿性,有的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会担心“自我暴露”,不愿意找自己的辅导员老师或者学院心理负责老师进行咨询,对于心理咨询的“保密性”特别重视,所以有所顾虑。运用微信平台进行心理咨询,可以是单项匿名、双向匿名的形式,缓解学生前来咨询的心理压力,如果经过网络咨询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可以再预约进行面询。
2.培养学生骨干进行“朋辈微咨询”
朋辈咨询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他们渴望得到朋辈的关注和认可,更多需要的是发表自己观点、宣泄负面情绪,希望在与朋辈交流中自我治愈。朋辈微咨询让咨询者感觉“平等”,学生更喜欢平等型、陪伴型的咨询师,可以进行无差异的、轻松的交流,迅速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开展朋辈咨询,首先要注意严格选拔和培养朋辈心理咨询师,培养涉及培训、考核、督导、志愿服务等程序,要结合朋辈咨询员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空闲时间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培训。
3.培训心理委员关注“新媒体话语”
课堂上、食堂里、校园里到处都是“低头族”,新媒体平台刺激着“95后”、“00后”的感官,他们在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晒心情”,把这些平台作为情绪发泄或者表达的方式。从微博使用情况,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上可以看出大家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帮助心理委员全面了解班上同学情况。班级的心理委员要提高发现意识,多关注班上同学在各大新媒体平台的留言和心情,在发现有极端言语或者特别消极表达通过网络传播时,要及时告知辅导员老师,及时处理危机。
四、未来展望
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合理借助新媒体和网络开展学生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如何适应新形势,围绕学生、贴近学生,创新性的开展工作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建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性建立院(系)网络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预约、心理健康宣传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实效性,让工作落到实处。关于平台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信息安全、后台分区等技术问题,以及加强平台管理和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等问题,都将在运行中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洪雷,张佩.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96-101.
[2] 刘开频.高校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服务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3] 吕妍,马小晶,王軍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7):223-224.
[4] 韩雪.高校朋辈微心理咨询应用价值研究——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黑龙江教育,2015(11):64-65.
[5] 成都工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R]. 2018.03.
[6]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EB/OL]. 2011-02-23,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2/t20110223_11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