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問题提出一系列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教学科目,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学、最为基础的科目,所以应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小学语文。语文教材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展阅读和经典诵读的整合教学。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学校为了迎合教学目标要求,已经开始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但是存在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实际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期望的现象。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课堂教学方法不恰当。教师在进行课堂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法,在讨论的期间由于课堂要求较为严格,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提升小学生学习积极性。而组织小组活动过为宽松,也不利于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第二,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匮乏。当前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一些教师过于侧重学习成绩,灌输式教学模式无益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第三,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将学生置于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对文章进行反复讲解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令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抵触心理,对语文的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第四,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日后发展,但是当下的学生对课外书籍阅读非常少,电子时代的来临令小学生将课外时间花费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令课外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
(一)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自身发展十分重要,是一种增长知识与见解的主要途径。在小学生的课堂阅读中,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注重培养,其中包括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诗句、自制读书卡片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其日后的作文写作尤为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效率,并使其能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文章时,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背诵。为了避免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模式,教师可以文章讲解完毕之后,贯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文章内的重点内容记录在读书卡片中,将经典的修辞与排比手法积累起来,通过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生能够对文章主旨有更清晰的了解,进而使课文背诵任务降低难度。
(二)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并且思维较为活跃的时期。要有效培养起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先要激发其阅读兴趣。鉴于此,教师需要抓住小学生的兴趣所在,摒弃传统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往往会令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指定内容,此种既定的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在文章中设计悬念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令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文章《金色的草地》时,教师需要紧抓文章描述的主要事件:情景一是,哥俩在草地快乐的玩耍,并且互相在对方脸上吹蒲公英的情景。情景二是,文章主人公先后发现了草地变色以及其变色的原因。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解之前创设文章情境:“当春天来临时,同学们会在草地上做哪些活动呢?”通过提出此类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课堂中进行积极发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
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其正处于心理敏感、感性的时期,在生活与学习中很容易受到感情的熏陶。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这一特点,在令学生融入至其中,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为了令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屏幕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欣赏六月西湖美景的同时随着背景音乐朗诵古诗。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加深其对古诗阅读的理解。由此可见,在引导小学生阅读文章时需要注意,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重复阅读次数,教师要指引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达到更佳的阅读理解效果。此外,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比如,泛读、默读以及朗读,其中默读的效率较高并且可以节约课堂时间,有助于小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
综上所述,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理解的兴趣,并培养课外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令小学生知识面更加广阔。
[1]李琴.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J].甘肃教育,2019(08):107.
[2]杜丽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