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伟东 张紫娟
[摘 要: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文化,日益成为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新文化”。在此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必须要从优化健全基层组织制度,完善共青团组织生活工作制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注重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健全共青团工作队伍选聘制度,强化共青团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微文化带来的创新性的传播模式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凸显共青团在新时期组织价值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共青团;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进步组织。其组织的性质在《中国共青团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高校是教育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共青团承担着团结和引领大学生的重任,是党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在新形势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微文化盛行对共青团工作的挑战
“微文化”作为新兴的文化形态,起源于微博客的风靡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的汇聚融合,与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微时代的定义上,“微”并不是小,更不是不足以道,而是一种更加生动、即时、自由,一种更具沟联性、娱乐性以及个性化的生活形态,一种更加回归自我但同时也更从众流俗的审美机制。“微文化”虽“微”且“散”,却日益成为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新文化”。
“微文化”是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相比,微文化发展迅猛,正在成为主流媒体。通过新媒体技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快捷和多样化。但网络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色情、暴力、迷信和邪教等信息在网上泛滥,网上道德水准严重下滑,这些现象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微文化”视域下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应对方式越来越不适应
由于新媒体传播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受众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在处理方式上,在涉及政府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公共形象的突发事件方面,对敏感网帖进行封、堵、删的传统办法已经过时,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共青团干必须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将与媒体对立转变为与媒体合作。
(二)青少年是易受多方面影响的群体
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有发言权。众多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冲击着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不同的立场观点对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得引导,青少年很容易迷失自己,甚至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
三、“微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共青团创新工作策略
(一)优化健全基层组织制度,完善共青团组织生活工作制度
新形势下共青团要紧跟高校党委号召,建立“一心双环”的组织局面,将高校团委作为中心,将高校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组织,将学生社团、其他学生作为延伸,严格按照甘肃农业团员学生会章程以及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开展共青团工作,严格依照章程来进行共青团工作。明确共青团在高校不同类型学生组织中的核心位置与作用。要建立功能齐全、运转协调、体系健康的团学组织体系,进一步优化学生干部的管理、选拔机制。高校团委要建立其对高校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的管理责任,对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进行监督,并且积极完善高校社团活动课程化实践方案,利用组织制度来规范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共青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从基层团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团日活动制度、重温入团誓词仪式等共青团意识活动。共青团团员教育评议工作要始终围绕共青团团员的组织归属感与认同感,全面强化团员的民主参与意识。共青团要健全团工作调研制度,定期确定社会高度关注、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利用团员科研机构与社会研究机构来开展调研活动。要建设共青团团内交流机制,将中国共青团网站作为主体,在共青團全团范围内建设信息沟通交流顺畅的渠道。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注重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在微文化时代,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最关注的不是德育理论的高深和德育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海量的具有草根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以及交互的平台,刺激着他们的神经,并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因此,搭建微德育平台,有助于新媒体功能和价值延伸得到充分体现,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正能量得到最大发挥。各级团组织在扎实做好线下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关注微博、微信线上同步运行,利用节假日全面开展活动,例如郑州轻工业学院开展了“寒假归来话实践”、“弘扬雷锋精神,点亮志愿行动”、“网络文明倡议”、“我为价值观代言”等线上晒照系列主题活动,线上运行有效吸引凝聚了我校大部分青年,不断增强“双微”的吸引力。
共青团要全力完成互联网与新闻的服务功能,不断利用互联网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在新媒体平台上挖掘优质的团组织工作资源、活动资源、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团员了解共青团服务职能与内容的渠道,以便共青团组织工作可以切实满足广大青年的利益与追求。第一,利用新媒体建设共青团组织管理新平台。当前共青团组织基层组织网络不够健全,共青团的组织设置、团队的管理方面尚未满足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共青团迫切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多共青团组织设置与满足团队管理方面的需求。共青团要充分利用共青团在组织动员中的优势与长处,基于新媒体平台来“建团”,使得新媒体成为共青团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新载体。第二,利用新媒体建设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平台。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利益主体的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今团员的价值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时期下共青团要从新的角度来对共青团思想宣传文化工作进行探索,掌握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宣传工作的特点与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对团员进行思想引导,帮助团员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高校基础。首先,要注重运用新媒体的思想舆论引导工作,积极抢占微文化阵地,建立一大批科学的、高效的、属于共青团的微文化阵地,并且聚焦社会已有微文化资源,持续强化共青团官方网站、微信、手机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让团员能够通过日常可以接触到的移动终端来接受共青团文化宣传。其次,要做好“线上线下”的微文化。围绕团员最现实的需求,开展“线上动员”与“线下培训”的方式,组织一系列以创业就业、公益活动为主体的微文化共青团组织活动。利用微文化平台开展“粉丝互动”,引导团员在微文化平台上进行留言点评,以创业就业讲座、历史文化景区门票作为奖励来鼓励团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到平台的互动中。
(三)健全共青团工作队伍选聘制度,强化共青团工作队伍建设
在高校思政德育教育工作中,共青团工作队伍是主要的生力军,其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还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文化底蕴,以创新改革的思维、奉献自我的精神投入到共青团工作中。因此,高校需要严格规定共青团准入门槛,设立相应的选拔制度。进入共青团的成员不仅要具备基本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还要拥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共青团的团情、团史有着充分的了解,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要有所了解。要对进入共青团的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交际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核,选拔热爱共青团事业、致力于共青团发展的人员进入共青团队伍,以全面保障共青团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具体选拔过程中要对人员进行团情团史的详细测试,正确把控共青团工作队伍的平衡,主动挖掘高校内部现有资源,建立一支扎实、稳定、优秀的共青团工作队伍。
微文化的盛行使得传统的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触角延伸到了网络世界。大学生们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工具就可以即时掌握信息、发表言论。这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高对微文化的合理、有效、正确的应用,将微文化平台作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谐社会文明教育的有益的补充方式,充分利用微文化带来的创新性的传播模式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凸显共青团在新时期组织价值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秦宜智.在全國高校共青团工作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R].井冈山,2013-11-16.
[2]孔连生.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发展研究[J].文艺生活,2012(7):222-223.
[3]兰子霞.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黄建榕,冯小宁.新媒体技术与高校德育发展关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作者简介
靳伟东(1988—),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张紫娟(1991—),女,甘肃临洮人,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2018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微文化视域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以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8LX281)